“在未来猪场,我们通过智能风机水帘自动调节猪舍温度;智能摄像头一旦发现某头猪3小时没活动,就会自动推送健康预警;饲喂系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自动调配不同营养比例的饲料投喂。还有畜牧AI一体机,它就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养猪专家助手,不仅可以询问养殖技术、线上疫病诊断,还能预测市场行情、估算生产效益。”

4月15日,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新闻发布会举行。邀请市农业农村委、荣昌区政府等相关部门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在荣昌打造首个“未来猪场” 人在云上管,猪在圈里长 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在会上描述的“未来猪场”,位于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重庆荣昌和四川隆昌)合作示范园。作为重庆未来猪场的“样板间”,它通过“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构建了云养云卖、统购统销、保底收购的联农带农模式,已带动310户农户饲养荣昌猪1204头,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川渝地区是我国的生猪主产区之一。今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联合荣昌区政府共同打造“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产业发展模式,将其作为推动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荣昌区如何发展以“荣昌猪”为代表的畜牧产业?发布会上,荣昌区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廖传锦介绍了相关情况。

“荣昌猪”是中国三大、世界八大名猪之一,荣昌区以“荣昌猪”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廖传锦表示,近年来荣昌以“两抓两促进”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一是抓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荣昌以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为统揽,汇聚了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多个创新和产业平台,同时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科研资源,已经汇集了2000多名畜牧业专家技术人才,已经形成了300多项科研成果,这些平台和力量是推动畜牧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
二是抓产业链条促进协同。荣昌已经累计引进和培育了500多家农牧高新企业,形成了从育种到养殖,从屠宰到精深加工,从饲料到兽药,从智能装备到智慧系统的全产业链条,带动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形成了产值超过300亿元的现代畜牧业生态圈,相关的生物医药、兽药产品已经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推动“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建设中,荣昌做了哪些工作?廖传锦介绍,荣昌区着眼于数字赋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两个方面来推动“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建设。
一方面,通过“生猪数字转型”来推动“产业大脑”建设。在2023年启动建设“生猪产业大脑”之初,就把开发和迭代升级的事情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去年6月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生猪产业大脑1.0”之后,整合了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和相关联盟院校来谋划推动迭代升级,从养殖、监管、消费和流通等各个环节汇聚更多数字资源进入“产业大脑”的“试验田”。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提升”探索“未来猪场”建设。2020年建成“生猪养殖管理系统”并结合实践探索不断迭代,小到一两百头、大到上千上万头的养殖场,都能匹配到数字化建设的“荣昌解决方案”。现在该系统已经覆盖了川渝养殖场600多家。
基于上述数字化养殖场的实践和探索,充分整合畜牧资源,全力打造全市首个“未来猪场”,把猪场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和智能化、无人化养殖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目前全区智能化养殖覆盖率已经超过了40%,实现了“人在云上管,猪在圈里长”。
廖传锦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把更多未来猪场建设的经验推广给更多的养殖户,让大家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向智慧的养殖模式转变,打造全市生猪产业‘科技样板间’!”
促进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 实现猪肉安全监管全程追溯 市农业农村委总畜牧兽医师向品居就“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在企业、产业、政府、社会“四侧”发挥的相关作用进行了介绍。

首先是企业增效显著。“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聚焦生猪的生产、监管、消费、服务4个领域形成数字应用创新体系,便于企业科学、高效开展生产,有效节约人力、管理、饲养等成本,减少养殖损失和降低养殖风险,促进企业增加收益。
其次是产业协同升级。“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覆盖养殖户、贩运户、屠宰场、肉品经销商等全产业链,涉及主体20余万个,形成“生产—监管—销售—服务”闭环生态,促进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
还有就是政府监管提效。“生猪产业大脑2.0”以业务流打通数据流、决策流,实现对养殖、流通、屠宰、调运四大环节的分级分类监管与服务,实时评估主体是否存在偷逃检疫、私自屠宰、非法调运等风险隐患,提升违法违规案件处置效率。最后是社会效益凸显。“生猪产业大脑2.0”涵盖多维度、多领域的数字应用创新体系,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
比如,“渝猪码”实现猪肉安全监管全程追溯,目前已经在重庆市部分大商超、农贸市场使用,成为了老百姓信任猪肉质量的“放心码”;“生猪数智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养殖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或活体抵押贷款,成为了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容易贷”;“诸猪认证”实现地方猪、生态猪的专属认证,成为了消费者满足对高品质猪肉精准识别需求的“专属证”;智能问答、每日猪讯使用量已超过100万次,成为了用户科学生产的“指南针”。
“因此,‘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能够有力推动生猪产业向智慧化、标准化、高效化转型,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农业建设经验,对企业增效、产业升级、政府提效、社会受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向品居说。
从经验估算向数据驱动 帮助养殖户少走弯路、多增收入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如何帮助中小养殖户解决市场行情难预测、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发布会上,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进行了解答。

刘作华介绍,重庆市创新打造“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正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用科技帮助养殖户少走弯路、多增收入。
具体来看,在适应度方面,以数字化破解行业痛点,推动全链条协同。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通过“数据驱动+智能赋能”深度融合,精准契合当前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适应在规模化养殖、家庭农场等多场景推广,给猪场装上了“神器”。
首先是“市场望远镜”,归集养殖、屠宰、交易等全链条数据,实现从生产计划到市场投放的智能决策闭环。通过AI预测市场行情、金融服务平台的AI生猪点数和智能巡检功能,辅助金融机构高效开展贷前调查、贷中评估、贷后管理,帮助养殖户融资4700余万元,线上交易额突破2300亿元。

其次是“环境遥控器”和“健康手环”。通过智能环控系统、精准饲喂和疫病监测技术,像家用空调一样保持猪舍舒适,实现环境参数毫秒级响应与生猪健康动态监测。
在未来趋势方面,数字化引领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生猪产业将加速向“无人化猪场”迈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管理,相当于配备了“机器人保姆”,有自动精准饲喂、机器人清洁,每块猪肉都有“电子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平台化、发展绿色化。重庆生猪产业大脑已初步构建了“猪易养”“猪易卖”等数字化平台,打通产销对接壁垒,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通过“技术+政策”双轮驱动,为中小养殖户提供普惠服务,确保他们用得起、用得好。刘作华介绍,“生猪产业大脑2.0”覆盖20多万户市场主体,提供智慧养殖、金融贷款等一站式服务,破解中小规模场“没钱养、风险高”等难题。同时,依托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构建了生猪领域大模型,为其他中西部地区养殖户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也有望引领中国生猪产业向数字化、可持续方向升级。
刘作华表示,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的独特之处在于“接地气、能复制”,通过标准化建设指南输出、核心技术模块移植、数字生态共建共享三重路径,推动生猪产业从“经验估算”向“数据驱动”转型,为保障肉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物联网、大数据技术 让未来猪场实现智慧化养殖《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提到推动养殖智慧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如何帮助猪场实现数字化管控?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勇介绍,《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明确了五大应用场景,其中之一就是养殖智慧化,主要是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种源管理、繁育生产、健康管理和生态安全等数字化管控,提升生猪繁殖性能和生产效率。
在种源管理方面,借助物联网技术,为每头种猪佩戴电子耳标,这相当于种猪的“身份证”。通过耳标和智能监控,可实现采集种猪的运动轨迹、进食、饮水等基础数据,并上传至生猪产业大脑数据平台。通过分析种猪运动的数据,精准判断其配种最佳时机,有效提升受孕率。大数据技术还能对种猪的系谱信息、繁殖性能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养殖企业筛选优良种猪,优化种猪繁育体系,提升种猪质量。
在繁育生产方面,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母猪妊娠期的体温、心率等生理指标,预测分娩时间,让养殖人员提前做好准备。仔猪出生后,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其生长数据,比如体重变化、进食频率等,利用大数据建立生长模型,评估仔猪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策略。
在健康管理方面,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猪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一旦环境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第一时间系统就会预警,提醒养殖人员及时调整,降低生猪因环境不适引发疾病的风险。同时,通过猪舍内安装的智能摄像头和健康监测设备,可实时采集生猪的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对这些生理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前预测生猪疾病。
在生物安全方面,物联网技术可对猪场的人员、车辆、物资出入进行实时监测,配合大数据分析,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当有外来车辆进入猪场时,系统自动记录车辆信息,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消毒。利用大数据分析疫病流行趋势,提前储备相应的兽药等防疫物资,提高猪场应对疫病的能力,保障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
陈勇表示,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研发投入,继续迭代升级产业大脑。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分区域梯次推进未来猪场建设,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陈宣兵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