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珊瑚公园,4.23公里亲水步道蜿蜒延伸,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在新铺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上追逐嬉戏,习习江风中一派花红草绿的好风光。

一边是摩天楼宇的繁华剪影,一边是长江水波的温柔流淌。这个曾因生态退化而沉寂的江岸公园,如今已化作重庆“两江四岸”治理的鲜活注脚。
4月16日,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消息,截至目前为止,我市累计建成滨江岸线61公里,开放各具特色的节点公共空间14个。为加快推进“两江四岸整体提升攻坚行动”今年计划提速提质建设30个两江四岸整体提升项目,重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滨江风景线,其中计划实施续建项目12个、新开工项目18个,加快推进滨江岸线的治理提升进度。
重庆,这座因水而兴、因山而美的城市,正锚定“做靓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滨江风景线”目标,从“粗放”“素颜”变得“细腻”“精致”,将在109公里的江岸线上,勾勒出一幅城市更新的山水画卷。
滨水公共空间开放共享 从“碎片岸线”到“活力长廊”
“以前江边杂草丛生,现在成了散步遛娃的好地方!”珊瑚公园内的“市民大草坪”是王女士和孩子来游玩的“必打卡地”。这座建于1997年的老公园,承载着无数老重庆人的儿时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园因老化与破损渐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

2020年,随着重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的启动,珊瑚公园也迎来了综合改造的契机。
如今,再走进珊瑚公园,4.23公里亲水步道贯通,分层蓄绿技术破解汛期植被难题,1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活化,吸引118种鸟类栖息,并成功入选第一批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这是城市核心区滨水存量空间复兴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我们加快推进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的一个缩影。”市住房城乡建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两江四岸”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喜闻乐见的休闲空间。在重庆,沿江而行,移步异景。
江北嘴江滩公园成为打卡洪崖洞热门景点的最佳区域,盘溪河入江口再现“巴人汲水图”胜景;南岸区雅巴洞湿地公园立体呈现长江生态人文画卷、长江诗词书法长轴和“长江•母亲的歌谣”江滩石刻;九龙滩塑造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九龙当代艺术广场实现了艺术空间与滨水空间和谐共生等。
市住房城乡建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零散岸线到连贯长廊,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场景,“两江四岸”以开放共享重构滨水空间,把重庆的岸线做美,打造能让更多老百姓共享的亲水岸线、绿色岸线。
山水城市底色逐步擦亮 从“生态疮疤”到“绿色纽带”
如果说珊瑚公园的焕新是生态修复的“微观缩影”,那么消落带治理则是“两江四岸”生态系统的全局重构。

站在江北嘴江滩公园亲水平台,游客们举着手机对准洪崖洞夜景,身后的芦苇荡在风中摇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裸露泥泞的消落带。
消落区是指因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季节性涨落,导致水体岸边的土地交替出现淹没和出露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由于消落区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消落区上,耐旱植物在蓄水期会被淹死,而耐湿植物在枯水期会被干死。
数据显示,重庆“两江四岸”消落带面积达42.34平方公里,如何保护和恢复消落区植被,一直是消落区综合治理中的重点。

“我们采用‘三分法’修复消落区,汛期前种耐淹植物,枯水期建湿地景观,让175米水位线以下的‘生态盲区’变成了季节性景观带。”市住房城乡建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个过程中,重庆“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不少“创新”。
在磁器口滨江,设计师依据水文特征重塑地形,用本地砂岩砌筑生态护坡,既保护了嘉陵江岸线,又为古镇增添了天然观景台。汛期来临时,层层叠落的阶梯式驳岸有效分解水流冲击,枯水期则化作市民触摸江水的诗意空间,实现了“千年古镇与一江碧水共生共荣”。

这样的案例在山城比比皆是。白鱼石公园采用分层蓄绿技术,因地制宜栽种原生态岸线植物群,形成“夏可亲水、冬可观景”的弹性空间;南滨路雅巴洞江滩公园邀请大足石刻团队在石头上雕刻出各种江河动物,赋予荒滩新的生机。
从裸露的消落带到候鸟翩跹的湿地,从黑臭水体到鱼翔浅底的清流,重庆以生态修复重塑山水本底,还原了“两江四岸”最天然、最本真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场景。
城市历史文脉活化传承 从“沉睡遗产”到“文化地标”
嘉陵江畔,磁器口古镇,千年历史浓缩于青石板路与吊脚楼群。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尽显山城繁华。不远处,起始于清水溪的磁器口滨江步道蜿蜒向北延伸至特钢渡口,全程约3公里的路程串联起文昌宫寨门、水观音石刻、六角亭等人文景观,让人应接不暇。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现在好了,去特钢码头看两江游轮再不用绕远路了。”居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当历史建筑从“沉睡”中苏醒,城市文脉便有了鲜活的载体。
近年来,重庆深入挖掘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从“保护、修复、活化”等方面保护提升,串联“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节点。
原址保护修缮千厮门明清城墙遗址公园、朝天门宋城墙遗址博物馆,再现三千年江州府;戴家巷的盘山步道串联解放碑商圈与洪崖洞景区,成为独特的体验场景,现已成为都市人文新地标;北仓文创街区改造团队将20世纪60年代的江北纺织仓库进行更新改造,将文化产业、艺术设计和公共空间多元复合,打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场所。

从保护到活化,文化赋能的最终目标是让历史“活”在当下。沿“两江四岸”漫步,高品质多元化创业新场景、消费新场景、生活新场景正成为经济新引擎。
渝中区临江门城墙北侧,戴家巷街区沿崖壁而建,江崖相连的山城地貌,搭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巷风格,让这里“生长”40余家特色小店,人们临崖听江,品地道美食,十分惬意。

“这里风景美极了,也有很多商店,我们的酒店就在附近,每天在周围逛逛,为朋友买点纪念品。”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李女士表示。这里文化不再只是静态的陈列,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城市活力。
暮色中的两江四岸,华灯初上。朝天门广场上,市民与游客凭栏远眺,嘉陵江的晚风拂过脸颊,惹人沉醉。
市住房城乡建委会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当城市发展回归“人民性”,当建设成果浸润“烟火气”,重庆这座“8D魔幻城市”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让每一寸岸线都承载希望,让每一处更新都充满温度。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陈宣兵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市住房城乡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