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个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长江II类水达标率100% 7万辆柴油车淘汰……上半年美丽重庆建设成效显著
07-10 18:27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郑三波
7月10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美丽重庆建设工作情况。今年以来,重庆市持续完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动态清零(涉及1314个、305万平方米水体,惠及82.2万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优良水体,达标率100%),淘汰治理老旧柴油车7万余辆成为突出亮点。

系列绿色盛会成功举办,展示美丽重庆实践。 2025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圆桌会、首届中国生态文化论坛以及首届绿色低碳环保产业·重庆推介会相继在渝举行。这些活动有效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重庆生态建设成果,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推介会吸引137家环保企业及相关机构共300人参会,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7项,涉及资金103.4亿元,并发布了总投资需求约1005亿元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与技术需求清单,为企业投资重庆环保产业指明方向。系列盛会获得媒体广泛关注,累计刊发报道630余篇,阅读量超1.3亿人次。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全域动态清零目标。 截至今年6月底,重庆市提前完成农村黑臭水体全域全面动态清零任务,在国家首批治理试点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全市动态排查建档的1314个、总面积305万平方米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惠及82.2万群众。为防止反弹,重庆市已印发长效管护工作指南,压实区县、镇街、村社巡查管护责任。例如,忠县在清零后持续完善运维机制,确保治理区域水质稳定达标,巩固了“水清、岸绿、景美”成效。

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优良,美丽河湖建设成果丰硕。 上半年,重庆市扎实推进“三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面开展水生态监测,并与毗邻省份共建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截至6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优良水质,达标率100%)。2024年度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公布,黔江区阿蓬江、涪陵区黎香溪等8条河湖入选。这些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河湖已成为城市亮丽的生态名片和市民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庆蓝”成常态。 上半年,重庆市加力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应急减排。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23项、水泥等企业改造17家,淘汰治理老旧柴油车7万余辆,推动114家企业环保绩效提升至“良好”及以上水平。通过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月评估”机制,“巴渝治气”数字化应用入选市级“应用场景领跑者”榜单,助力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沙坪坝区PM2.5年均浓度在中心城区持续领先。近期,“重庆蓝”美景频现,成为市民社交平台分享的热点。

“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重庆市迭代升级“无废指数”指标体系,累计建成“无废学校”“无废社区”等“无废城市细胞”3800余个,全域“无废指数”达84.86,较2024年提高0.95。成功入选全国危险废物“五即”(即生产、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规范化管理和“一码贯通”试点。西南区域特殊类别危废集中处置中心通过国家审核,正式纳入全国核心处置体系,全市危废利用处置能力较“十三五”末增长一倍以上。合川区构建了废旧铝材回收、再生铝生产到铝灰渣综合利用的完整闭环产业链。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重庆市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绿盾”行动发现问题整改率达98.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率100%。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建成50个固定观测点,重点区域19个区县生物多样性调查预计年底完成。国内首个区域性崖柏资源数据库投入使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入选2025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实践案例。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运行,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排查企业3437家次,整改环境风险隐患260个。生态价值转化取得实效,如酉阳县菖蒲盖片区经生态修复后,已发展成为集康养、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下一步,重庆市将着力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优化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全力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杨圣泉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