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当前,我市正大力实施“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提速打造中心城区15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8月13日,市住房和城乡建委发布消息,渝中区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首开区近日已全面完工,开放投用。

渝中区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东起人和街,西至三峡博物馆,南抵巴蜀中学,北接人民路,占地总面积52.8万平方米。
其中,该项目首开区由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东区主体工程)、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张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蒲草田片区十号线上盖及周边建设项目、人和街小学教辅用房建设工程5个项目组成。
这个项目首开区改造完成后是啥模样,跟着记者一起去看看。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东区主体工程)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是重庆市29个传统风貌区之一的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的组成部分,与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相邻,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和西南大区建设时期的风貌。

2017年至2019年,渝中区对马鞍山风貌区项目的西区实施了改造、修缮“手术”,主要涉及沈钧儒旧居等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排危改造和环境整治,还原了片区“青砖黛瓦、绿树红墙”的历史文化风貌。2020年,马鞍山传统风貌区项目东区(以下简称“东区”)改造工程启动建设,将其作为西区项目的功能拓展和设施配套。东区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12栋、建筑面积0.9万平方米,地下4层公共停车库、面积约1.3万平方米。
该项目“焕新”升级后,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马鞍山•堂里,不仅保留了城市独特的“烟火气”,更增添了现代前卫的“时尚感”。
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位于渝中区,北临人民路,南临中山二路,辖区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

项目分为枣子岚垭东片区、红球坝北片区、红球坝南片区、人和街社区全域片区先后推进实施,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
该项目作为市级重点示范项目,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整治了各类安全隐患,提升了环境品质,释放了公共空间,还充分挖掘了辖区历史文化,打造了特色文化节点空间。除此之外,该项目对小区内部分楼栋进行了电梯加装,让居民出行更加便利。
张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 张家花园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位于渝中区大溪沟人和街。该片区始建于民国时期,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历史建筑。

此前,该片区由于年久失修、墙体破损严重、软硬件设施老旧等原因闲置多年。2021年,渝中区对该片区正式启动改造,项目秉持“留、改、建”理念,在1.4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以“以旧做旧”工艺,保留青砖灰瓦、木构花窗等历史元素,同时植入现代化居住功能,项目规划保障性租赁住房168套(间),建筑面积0.86万平方米,项目于2024年底完工。
目前,该项目出租率已达100%,主要服务于周边教育产业从业者及青年人才,有效缓解了老城区职住平衡难题。
蒲草田片区十号线上盖及周边建设项目 蒲草田片区十号线上盖及周边建设项目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可容纳5000多人;总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形成了“Z”字型坡道。

设计师通过各个高差的交错设计,在有限的街道空间内修建了有20多个停车位的地面停车场和一个精致的街心花园。
人和街小学教辅用房建设工程 人和街小学教辅用房建设工程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该项目依托轨道交通10号线大礼堂站点的上盖空间开发,将城市更新、轨道建设与教育设施升级有机融合,为老城区功能完善提供创新范本。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含地上4层主体建筑及一个设备夹层,其最大亮点在于突破传统建筑限制,在地铁顶板上方构建“弹性架空”结构——通过设置设备夹层与减震层,采用弹簧减震支座等专利技术,确保报告厅等空间的静音环境,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随着重庆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该项目的建成,既是对“轨道上盖”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探索,也是城市更新中功能复合的典型实践,彰显了重庆老城区通过微更新实现“空间再造、功能升级”的重庆智慧。
渝中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称,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实现4个新:新形象、新功能、新流量、新机遇。通过塑造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的山城街区,多元活力、宜居宜游的生活场景,文商旅融合的创新创业场景,打造重庆现代都市生活核心示范区的样板。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