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优”!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325天!
09-10 19:42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郑三波
9月10日,“十四五”时期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会上发布的一系列权威数据,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的壮丽画卷: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达到“优”的极高标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牢牢锁定在325天以上。 这份沉甸甸的“绿色成绩单”,标志着重庆市在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根基愈发牢固。
 

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

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通过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并建立从污染产生源头到受纳水体的全链条水环境监管体系,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解决了一批污水直排乱排问题。如江北区杨家河沟,经系统整治后,入江口建成善水北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重庆还编制实施铜钵河、琼江、大清流河、南溪河等4条流域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共同投资26亿元推进140余个治理项目。比如,重庆推动四川省大竹县石桥铺镇600余名居民生活污水接入重庆市梁平区污水处理站,通过管网互联互通实现跨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共享,解决了铜钵河污染问题,实现铜钵河水质提升。铜钵河也因此获评全国首个跨省界河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重庆还建成“巴渝治水”应用,实现住建等22个部门的协同联动,整合900余项跨部门数据,汇集监测感知点1.6万余个,构建起“快速感知、风险研判、态势分析、高效处置”治水监管体系。比如龙河某监测点曾出现污染物超标情况,“巴渝治水”系统迅速发出预警短信,不到1分钟便派发问题清单,精准锁定2个排污口及7家工业企业。从问题发现到快速交办,从排查溯源再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不到48小时。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为优 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
 
余国东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在重庆境内共布设了74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用于评价重庆的水环境质量。从评价结果看,重庆水质优良比例已经连续4年优于97.3%目标任务,其中2023、2024年连续两年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达到优的标准。两江四岸重现“清水绿岸”,滨江亲水公园常常带火“来重庆看海”的话题,重庆独特滨水风光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亮眼名片。重庆连续2年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民生实事,整治黑臭水体1300余个,惠及群众82.2万人,不少村民房前屋后的坑塘、水渠重返清澈。

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PM2.5浓度持续下降,“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取得现实成效,“重庆蓝”“夕阳金”经常在朋友圈“C位出道”。

重庆累计完成污染地块修复87块,提供修复后的净地面积9022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保障,守护了老百姓“住得安心”的底线。重庆还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累计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8040吨/日。预计今年底,重庆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46.1万吨/年;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800余个,推动“无废”理念融入社区、企业、校园,让微小单元成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实践者与受益者。
 
重庆已建成投用7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总处理能力达每天3.64万吨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介绍,重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7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3.64万吨/日,可充分保障全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预计今年底,重庆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让生活环境更安全、更绿色。

重庆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加快新建、扩建危险废物处置场,全市危废利用处置能力较2020年增长1倍以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总体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需求。重庆开展全国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试点,服务小微企业由2016年的212家增加至1.6万余家,有效解决合同门槛高、运输费用高、专业要求高等方面的问题。

重庆提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刘芹介绍,“无废城市”并非指城市完全不产生废弃物,而是以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产生、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置为核心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首个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将特定类别危废及对应处置单位纳入名单,名单内危废跨省转移无需地市审批,由两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直接审批,大幅缩短审批时间。同时,重庆建成38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培育“无废工厂”“无废医院”等多领域社会单位,动员社会单位参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行动。

目前,重庆工业固废产生强度降至0.31吨/万元,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74.10%,全市有超七成的一般工业固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重新利用。
 
重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2万平方公里 建成218个自然保护地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介绍,重庆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2万平方公里,全市建成218个自然保护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家园,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存续提供关键支撑。

重庆还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完成黑叶猴、林麝资源调查以及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越冬水鸟动态监测,完成17个区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

调查发现,重庆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2种,包括一级14种,如黑叶猴、林麝、青头潜鸭等;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包括一级8种,如崖柏、银杉等。同时,重庆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布设阴条岭、武陵山、金佛山、华蓥山等4个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以及46个固定观测点,基本覆盖我市重要生态系统,为后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同时,重庆聚焦环境安全风险防控,推进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部门联动与应急准备,5年累计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4万余个。

余国东介绍,接下来,重庆将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关键任务,积极谋划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力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改善,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标志性成果,更好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重要力量。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廖平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