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9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聚焦“十四五”时期重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重庆坚持把民政工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群体现实需求,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助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老有所养 幼有所依 困有所助市民政局局长阚吉林说,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801万,老龄化率达到25.11%,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通过聚焦普惠性养老服务,重庆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物质帮助、照护服务等20个项目纳入政府支持的基本服务内容,让大家“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老年人都期盼在“家门口”养老,我市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95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我市利用养老设施和闲置资产建设老年食堂及助餐点1733个,覆盖88.6%的街道、35.1%的乡镇,部分区县还支持助餐配送服务,日服务老年人超1万人次。选择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每月最高分别可获补贴800元、500元。我市还推出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制度,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不用申请,就可享受相应数额的高龄津贴。

“五年来,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70元、630元,特困供养标准提高至1001元,分别增长24.19%、27.02%、24.19%。”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力增进民生福祉。社会救助突出“精准”,让95.2万低保特困对象吃得饱、穿得暖。五年来,重庆建立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其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当年未成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增长的定额同步增长、同步实施。在全国率先将城镇留守儿童纳入关爱保护,26万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在“童心相伴”心理健康关爱项目中快乐成长。“十四五”以来,累计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患者5.6万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51.2万人,为广大残疾人生活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民政为民亦便民。阚吉林表示,重庆是最早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省市,12万余对新人就地领证,不用再“为爱奔波”,欢乐谷、磁器口等15处特色登记点成为网红打卡点。通过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全国建成首个省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建成乡情馆(村史馆)1394家,培育“地名+”特色品牌1778个。我市引导1.7万余家社会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累计为企业减负约4.4亿元。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十四五”期间累计接收慈善捐赠87.48亿元,社区慈善基金解决群众问题1.5万个,惠及困难群众2000万人次,“人人慈善”良好风气得到有效弘扬。
此外,我市还打造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三大服务联合体76个,通过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服务群众70余万人次。“渝悦救助通”实现困难群众可全时段申办社会救助,办理进度全程透明、随时可查,上线以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400余万人次。“渝悦养老”纳入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为243万人次提供智慧助餐服务。民政政务服务实现“一窗综办”,通过渝快办“一网通办”,低保申请等9项高频服务实现“免证明、免跑腿”,结婚落户、社会救助等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实现“一次申请、高效办结”,服务群众280万人次。
如何满足市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阚吉林说,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专业机构养老。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需求,建成区县养老服务综合指导中心34个,失能特困集中照护中心67个,打造镇街养老服务中心95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71个、农村养老互助点8000余个。目前,我市围绕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已打造养老服务圈400余个,有效满足了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助餐、助医、助浴等需求。
近年来,我市培育引进了一批大中型养老服务企业,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超过90%。重庆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0余张,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3.9万户,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100%。全市社区老年大学达到131个,多层次、立体化社区老年大学办学网络加快形成;开通“助浴快车”10列,探索24小时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APP等助洁服务,推进养老与物业、家政等行业融合发展。
市民政局副局长徐松强说,“十四五”期间,我市通过建立健全供需适配、成本分担、多元参与、监管规范的四项机制,稳步有序推进老年食堂建设、保障老年人用餐体验。截至目前,已因地制宜建设老年食堂1733个,覆盖88.6%的街道、35.1%的乡镇,年服务老年人240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已构建机构食堂、社区食堂、小区食堂、助餐食堂、赶集食堂等多元化老年食堂运营模式,吸引700余家社会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建设运营老年食堂;推动700余家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放食堂或开展送餐服务;打造300余家农村赶集、结对搭伙、邻里相助等老年食堂,比如在黔江、丰都等区县,创新打造的赶集食堂,有效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用餐需求。
重庆开发运行“渝悦养老·幸福食光”智能助餐服务系统,推行助餐“卡、码、脸”通用阳光消费,全市1400余家老年食堂和助餐点接入系统,老年人通过刷脸就可享受便捷助餐服务,并让老年人既吃得舒心,又吃得放心。
全市新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达标率达到100%今年10月是我国第十六个敬老月。重庆将于今年10月10日至31日,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阚吉林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重庆围绕老年人日常出行、居住环境、健康服务、社会参与等高频需求,推进完善一系列政策制度。比如,为满足群众家门口养老服务需求,我市加快推进“15分钟养老生活服务圈”建设,全市新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达标率达到100%。近年来,累计推进老旧小区增设电梯6000余部,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3个,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服务品质。
另外,我市建成渝悦养老平台,高龄津贴发放免申即享,惠及高龄老年人115万。通过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涌现出老年文艺工作者志愿服务“艺润万家”、军队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红岩军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品牌。目前经常性参加各类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年均达到200万,常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到400万。我市累计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2000余场,推动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将老龄化课程纳入培训体系,孝亲敬老日益成为社会新风尚。
重庆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工作如何惠民便民市民政局副局长许建华说,近年来,重庆切实加强“渝悦救助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市级统建、区县使用”原则,“渝悦救助通”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三级,横向联动28个市级部门,全面接入“渝快办”“渝快政”两端,与三级治理中心和“141”基层智治平台贯通运行,惠及340余万困难群众。
社会救助从“线下申请”为“掌上申办”。现在,群众通过“渝快办”“渝悦救助通”移动端只需1张身份证和电子授权,即可随时在线提出申请,社会救助实现“掌上办”“指尖办”,目前全市已实现救助申请121万余人,线上申请率超98%,救助办结时长缩短57%。过去,群众办理社会救助事项,需要向不同部门反复提交申请;现在,我们联合发改、住建、人社、医保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形成跨部门业务闭环,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廉租房、医疗救助等24个救助服务事项(含7项“免申即享”)整合形成“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所有救助结果形成一张“幸福清单”。截至目前,已实现联办服务219万件次。
我市将在册救助对象、防返贫监测对象、残疾人“两补”人员、近2年退出保障、申请未通过等22类人员约341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库实现动态监测,占全市总人口的10.64%。同时,运用部、市多层级数据资源,围绕47个指标项构建264项预警规则,形成预警信息指标体系。“线上”加强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强化监测预警;“线下”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发挥基层“铁脚板摸排”作用,根据预警信息精准入户核实。累计推送预警信息45.2万条实现精准入户,核实纳入保障5.2万人,退出5.9万人。
如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呵护与关爱 市民政局副局长袁开勇说,我市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地,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子沟通较少,加之学业压力和社会环境影响等,导致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纾解。市民政局联合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重庆市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定期入户走访、进行科普宣传,每学年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方预警网络,畅通转介诊疗通道,逐步培养儿童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我市从2024年开始,实施“童心相伴”困境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作为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每年投入市级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公开招标采购专业服务机构,围绕抗挫抗压、亲子关系调适等12个参考主题,进学校、进社区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团辅活动;通过专业手段,为有需要的家庭和儿童提供“一对一”个案服务。2024年以来,全市已在1032个乡镇(街道)开展团辅3739场,服务儿童26万余人次,为1877名儿童提供7739次个案服务。
我市督促引导全市1032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1万余名村(居)儿童主任建立村(居)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台账,加强日常走访关爱,坚持每月联系、每季度走访,及时关注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业压力、同伴融入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十四五”期间,我市留守儿童从15万人减少至9.65万人,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回到子女身边,共同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从“破、育、扬”上下功夫树立文明婚姻新风 阚吉林说,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以婚俗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减轻群众婚嫁负担。举个例子,大足区自2021年婚俗改革启动以来,在结婚登记的新人中低彩礼、零彩礼达到85%以上,选择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型结婚方式的占30%以上,并成功创建了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还有黔江、大渡口、垫江等10多个区县创建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培育打造了“巴姐睦家”等婚姻家庭服务品牌。
—— “破”不良习俗。12个市级部门联合出台16条支持婚俗改革试点政策措施,为开展婚俗改革试点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全市建成7226个红白事理事会等基层组织,各区县将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列入清廉村居标杆案例以及“文明村户”“最美家庭”评选,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
——“育”时尚新风。我市持续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提档升级,打造两江新区婚姻登记处、巫山县“云端之约”等15个特色婚姻登记服务场所,成为当地“幸福新地标”,既提升了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又促进“甜蜜经济”发展。我们举办首届结婚登记颁证员技能大赛,让结婚变成增进幸福、弘扬新风的生动载体。推行文明节俭婚俗礼仪,利用“5.20”等时间节点,通过举行颁证仪式、具体集体婚礼等形式,去年我们举办的首届川渝集体婚礼,就吸引了100对川渝新人参加。
——“扬”优秀文化。我市以“场景创设+活动培育”为思路,在婚姻登记大厅、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等场所积极建设婚姻家庭文化展示墙,开展沉浸式文化倡导。比如,大足区围绕大足石刻“慈善孝义廉”传统文化打造婚俗文化展览馆、婚恋一条街。通过打造乡风婚俗馆、建设婚俗文化广场等形式,总共建成婚俗文化阵地43个。
如何汇聚公益力量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袁开勇说, 五年来,我市依法治善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大对互联网募捐活动的指导监管,每年按照20%的比例对慈善组织开展专项审计。目前,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3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91%,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1.2万个。大力推进互联网慈善,全市互联网募捐额达到29.16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05%。积极推进社区慈善,累计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104个,打造慈善服务场景274个,在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便参与慈善的同时,帮助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问题近1.5万个。
五年来,我市慈善惠民作用充分发挥,累计捐赠款物87.48亿元。策划实施了1.23万个暖民心、惠民生的慈善项目,累计支出款物82.79亿元。如在14个区县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累计支出465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55万人次;“助浴快车”项目为川渝高龄、失能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了7万余人次的免费助浴服务;“阳光童年”防欺凌项目为100余所学校21万儿童开展了防欺凌和暴力公益课堂培训;“点亮乡村”太阳能路灯项目累计为38个区县606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6万余盏。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