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交出“高分成绩单”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指标提前完成
09-20 00:16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杨新宇
  9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李春奎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
 
   李春奎介绍,2024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落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
 
夏粮实现“五连增”,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绘就巴渝和美乡村图景
 
   “五年来,我们聚焦聚力‘守底线’,粮食安全和成果巩固交出高分报表。”李春奎介绍,重庆坚持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今年夏粮实现“五连增”,大面积单产提升2公斤以上,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在耕地保护建设上,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亩均节本增效约200元。
 
    “五年来,我们聚焦聚力‘抓发展’,现代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李春奎提到,重庆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0个、13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第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在三产融合上,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延长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区县、园区、企业“头羊计划”,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规上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条,接待游客年均增长7.5%;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
 
   此外,重庆推动亩均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递减,农业生产更绿色,市民吃得更安全;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持久战,水生生物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五年来,我们聚焦聚力‘惠民生’,巴渝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加快绘就。”李春奎表示,重庆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建设,建好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共同体,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市优质公共资源下沉,“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巴渝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庆接续办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提升农村老年人照护水平等10件民生实事,一批困扰农民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民生答卷既有温度也有厚度。
 
   “五年来,我们聚焦聚力‘促善治’,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乡村基础不断夯实。”李春奎介绍,通过健全党建统领基层智治体系,重庆选派乡村指导员等1.2万余名,整合资源培训高素质农民30余万人,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8万余名。
 
    在各个乡村,常态化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活动,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如今的巴渝乡村的民风更纯、风气更正。
 
   通过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新实践,创新推行“三事分流”、院落微治理等治理方式,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115个,农村治安稳定向好。
 
今年1至8月 重庆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
 
  “十四五”期间,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哪些成效?
 
   李春奎介绍,“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的主抓手,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强力推进。
 
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全口径总产值超过3300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明显,粮食加工、植物油、果蔬加工等9个细分行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538家,超过10亿元的达到46家。
 
    今年1—8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56家,较2020年增加207家、增长18%。
 
   “我们把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作为首要任务,企业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超过4亿。”李春奎介绍,重庆助力打造恒都牛肉、天友百特牛奶等十多个“爆品”。培育的涪陵榨菜集团、万州鱼泉、丰都三和等龙头企业,生产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榨菜,带动全市青菜头种植面积近200万亩、超过60万菜农增收。
 
    把建强园区平台作为重要载体,产业发展更加集聚。会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支持园区改革发展的新模式,累计向江津、梁平、万州等农产品加工园区提供意向“整园授信”超过200亿元。目前,已打造8个百亿级、9个五十亿级加工园区,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集聚区。比如大渡口区2021年开建的小面产业园,如今已集聚近百家产业链企业,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加工产品,累计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年营收近百亿元。
 
   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推动成立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攻克50多项行业共性技术。比如潼南区培育科技型企业檬泰生物,获批了全国唯一柑橘类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其研发的柠檬六分离提取技术全球领先,柠檬果胶年产量世界第一。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2024年,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全面提升巴渝“土特产”竞争力  探索品牌赋能现代农业新路子
 
   重庆在培育本土农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有哪些成效?
 
   “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越来越多的重庆土特产成为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热销农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在发布会上介绍,农业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周松介绍,通过这些年的持续培育,全市已经构建起了以“巴味渝珍”“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市级公用品牌为龙头,城口老腊肉、石柱黄连、巫溪老鹰茶等区县公用品牌为支撑,“汇达柠檬”“丰都肉牛”等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体系,走出了一条“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闯出一方市场、富裕一方农民”的品牌赋能现代农业新路子。
 
目前,全市有绿色食品企业1136家、产品2649个,有机农产品企业59家、产品11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56个,重庆名牌农产品599个。今年6月启动了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活动,计划用3年的时间评选100款巴渝名优“土特产”,今年评出40款,在明年、后年各评30款。
 
    入选的“土特产”将优先享有LOGO授权、媒体宣传、地标展示、消费券支持、文旅赋能、直播带货、金融支持等多重政策支持。
 
   计划到2027年,通过“名优百品”的评选,实现入选“土特产”年销售额提升10%以上,综合溢价率提升15%以上,推动“土特产”从“提篮小卖”向“品牌溢价”跨越,从而全面提升巴渝“土特产”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名片”。
 
加快“数字三农”建设  我市已上线5个产业大脑、建成15个未来农场
 
   重庆在农业数字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重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周松副主任介绍,面对数字重庆建设的重大机遇,“三农”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特别丰富,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前景特别广阔。周松介绍,近年来,重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数字三农”建设。
 
   夯实一个“三农”数据底座。聚焦农业农村核心业务,构建农业领域“产业+行业+企业”三级数据仓,推动农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目前,已经归集数据资源292类、数据项4430个、数据4.08亿条,初步形成农地“一张图”、农事“一张网”、农信“一本账”、农品“一码通”的“三农”数字基础,从而夯实了农业领域数字要素支撑能力,解决了过去数据标准不统一、贯通难、赋能应用少的问题。
 
    探索一种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聚焦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四侧四链”高效协同为基本逻辑,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耦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目前全市已上线生猪、脆李、柑橘、柠檬、肉兔等5个产业大脑,建成未来农场15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310个。
 
   在此基础上,推进AI智能体开发,建成农业领域AI模型154个。比如最近上线应用的“脆李产业大脑”,已经覆盖脆李种植面积25万亩,上线种植主体3885个、经销商181家、供应链企业15家,通过生产和管理方式变革,为生产主体提供产业、技术、金融等相关服务,2024年脆李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增加3亿元以上,脆李亩产平均增收2000元,带动6万户果农增收致富。
 
    同时,通过脆李AI大模型构建风险预警机制,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减少4.8万亩。
 
    开发一批“数智三农”应用场景。按照多跨协同、实战实效的思路,开发“长江治渔”“渝农快票”“渝悦防贫”“渝农牧”“巴渝良田”等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高效治理。比如我们开发的“长江治渔”应用,通过“AI+物联感知”,实现常见涉渔事件自动预警固证,事件平均处置时长从过去的24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闭环办结率从74.5%提升至95%以上。
 
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  今年底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将超过60%
 
    重庆在打造美丽乡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和成效?
 
   “建设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承载了巴渝儿女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布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兼)王仕杰介绍:近年来,重庆着力打造具有“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为市民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更多好去处,具体来看,有以下措施。
 
   在规划引领上精心布局。优化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确定一批重点规划村、特色规划村,统筹要素资源有序推进规划建设。每年遴选约10个村或片区开展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围绕“院内院外干干净净、村容村貌漂漂亮亮、农民生活平平安安、邻里关系和和睦睦”4个方面开展建设成效监测,预计到今年底,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将超过60%。
 
   在环境治理上狠下功夫。持续开展“五清理一活动”,围绕农村居民关心关切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扎实推进厕所、垃圾和污水“三个革命”。在农村厕所方面,在农户自愿申报基础上,精准制定改厕计划,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8%,农民如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生活垃圾治理方面,促进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向自然村组延伸,目前,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自然村组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大力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梯次推进远郊农村聚居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在农户分散居住区域加强污水管控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1.2%,39个涉农区县全部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在公共设施上补齐短板。积极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物流“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村内道路、供排水、照明等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目前,全市行政村通硬化路100%,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持续增强,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76%。
 
重庆这样谋划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
 
   发布现场,李春奎还就重庆“十五五”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进行介绍。
 
   李春奎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谋划未来五年“三农”工作,重庆将紧扣“新要求”,紧紧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来谋划“三农”目标思路、战略举措;紧扣“新定位”,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在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大局中找准“三农”主攻方向、发力重点;紧扣“新特点”,顺应“十五五”时期乡村人口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来优化提升“三农”工作针对性、精准度。
 
    在思路谋划上充分体现“三个迭代升级”。一是谋划实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优、乡村文明新风尚涵养、巴渝和美乡村新风貌提升、村级组织新活力培植”等新举措;
 
   二是谋划构建“36316”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即着力打造优质粮油、山地果蔬、生态畜牧等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火锅食材、三峡柑橘等6个500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3个土特产“金名片”产业集群,重庆小面、荣昌猪、潼南柠檬、万州烤鱼等16个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谋划建设百个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壮大百个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打造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建设百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培育百万巴渝“新农人”矩阵。
 
    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三更、两美、一示范”。“三更”,即“三农”底线守得更加牢实,生态特色产业更加高质高效,农业科技支撑更加坚实有力;“两美”,即巴渝和美乡村展现新画卷,人民美好生活迈上新台阶;“一示范”,即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效。
 
   在任务攻坚上突破“五个聚焦”。聚焦稳粮保供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宜居宜业整体大美,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聚焦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全面提升乡村数智化水平;聚焦提低增收共同富裕,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聚焦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子。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廖平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