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十九届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以"打造AI应用高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拉开帷幕。日立能源首席执行官沈瑞博(AndreasSchierenbeck)在主题演讲中抛出重磅观点:"AI演进的真正瓶颈不是数据或芯片,而是电力。能够果断推进电网现代化升级和扩容的国家,将在下一轮创新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这一论断直指当前全球AI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也开启了对能源与AI协同发展的深度探索。
算力狂奔背后的能源焦虑
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AI对电力的渴求正呈指数级上升。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更精准指出,届时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可能接近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将攀升至4%。沈瑞博强调:"电网投资已不仅是基础设施规划,更直接关乎AI未来。"这一观点在诸多加速布局"智能产业之都"的城市中引发强烈共鸣——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心规模年均增速普遍超过25%,电力保障能力已成为制约AI产业落地的关键变量。
在两江新区日立能源变压器工厂,这种能源焦虑转化为生产线的忙碌景象。作为西南地区首座特高压换流站的核心设备供应商,该工厂赶制的"疆电入渝"工程的14台高端换流变压器订单已完成交付。"这些设备将成为跨区域接纳清洁能源的重要枢纽,每年可输送超过360亿千瓦时绿电。"工厂负责人介绍道。自2023年搬迁至此以来,该基地产能已增长30%,年生产能力突破60000MVA,产品远销新加坡、沙特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日立能源全球供应链中探索能源高效配置的关键节点。
实践探索:电网升级的可行路径
沈瑞博以日立能源重庆工厂的实践为例,阐述了电网升级的具体探索方向。这座占地超过200亩的智能制造基地,采用数字化管理实现变压器生产全流程可视化管控,其研发的特高压换流变压器能将远方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高效输送至负荷中心。"我们已正在投资进行二期扩建工程,重点提升绿色智能变压器的产能。"沈瑞博透露,扩建投产后将实现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数据中心集群提供更强大的电力支撑,这也是企业对能源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实践。
这种"本地制造+全球技术"的模式,正是日立能源应对能源转型的核心探索策略。据了解,该公司已为全球超过30亿人口提供电力支持,在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占据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
三维破局:政策、技术与生态的协同探索
针对AI能源瓶颈的破解,沈瑞博提出"政策-技术-生态"三维协同探索方案。在政策层面,他建议将能源规划与AI发展愿景深度绑定,参考跨区域绿电输送模式建立跨省跨区绿电交易机制;技术层面应加速部署AI驱动的电网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负荷预测精度提升至90%以上;生态层面则需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像部分地区"集成电路与工业软件创新港"的实践那样,培养既懂AI又熟悉能源系统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探索与多地推进的"东数西算"战略高度契合。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不少地区正规划建设绿色算力中心,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数据中心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低于1.2,绿电使用率超过60%。日立能源的高压直流技术和智能变压器,已被纳入多个绿色算力中心的核心供电方案,成为技术落地的重要支撑。
"焕新启能,共创可持续未来",沈瑞博用日立能源的企业宗旨作结。在他看来,诸多具备工业基础与政策红利的地区,通过电网现代化升级,完全有条件成为"AI+能源"创新的样板。当算力竞赛进入深水区,谁能率先破解电力瓶颈,谁就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掌握主动权——这或许正是这位能源巨头CEO对全球AI与能源协同发展留下的深刻探索启示。
文/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