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 重庆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交出靓丽成绩单
09-28 19:41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陈军
9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聚焦“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效。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说,截至2025年8月,市属国企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4.1万亿突破到5.8万亿元,年均税收从“十三五”期间的257.5亿元增长到“十四五”期间的279.6亿元,同时,9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五年累计投入10137亿元,完成机场、轨道、高铁、高速和水资源配置等重点工程建设。

从五组关键词看市属国资国企发展之道

锚定增长“稳底盘”,当好全市发展“压舱石”;深化改革“动真格”,实现国企“瘦身健体”;优化布局“谋长远”,构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聚力创新“破卡点”,科技活力持续增强;保障民生“有温度”,践行国企初心使命。曾菁华说,通过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彰显国资国企“稳健底色”。

“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是块“硬骨头”。据了解,市属国企户数从2260户压减至679户;推动亏损面、亏损额实现“双下降”,市属国企亏损面从改革前的34%下降到18.8%;我们通过改革让沉睡资源“活”起来,累计盘活资产2358亿元,如市地产集团通过更新改造和专业化运营,将约4.2万平方米闲置的公租房配套商业资产打造为长租公寓,提供智慧化管理、管家式服务、丰富社群活动,助力新市民、青年人安居乐业,出租率稳定在90%以上。另外,经营性国有资产100%纳入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筑牢国有资产“安全阀”,严防国有资产“跑冒滴漏”。

针对部分市属国企“多、散、小、弱”的状况,我市明确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文化旅游和新质生产力六大重点领域,就像跑步比赛要分赛道,让每个企业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跑,企业发展方向更清晰;通过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项目集中,实施5批次19组战略性重组,市属重点国企由51家整合为33家大型集团,同时对文化、房地产、金融、建筑、酒店、港口等企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比如重庆新华出版集团整合后,优化了教材教辅、文化读物的供应效率,还打造了200余个“书香重庆”线下阅读空间;另外,我市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累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998亿元,通过组建专业化企业、设立产业基金,落地“氢走廊”“疆电入渝”等重大项目,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企增长“新引擎”。

据介绍,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庆培育一批市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创新主体数量更多,质量更优;企业研发经费从26亿元提升至62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像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技术这些领域,都有重庆国企的创新成果,重庆水泵“华龙一号”核电泵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家重大装备“重庆造”。

此外,国企坚持把“人民至上”贯穿发展始终,通过参与新建改建机场、高铁、高速、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轨道交通里程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公交单日客流突破千万,旅客运输量130亿人次,“响应公交”“小巷公交”“背篓专线”传递民生温度;优化供排水建设,供水、污水处理覆盖全市90%以上区域,让市民喝上“放心水”;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市属国企“十四五”期间累计捐赠超3.3亿元,消费帮扶超19.6亿元;稳就业方面,五年招录超5万人,重点安置退役军人、困难家庭大学生,吸纳农民工超10万人次;城市服务方面,开放146个纳凉点,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把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整合提升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整合重组为市属国企带来新变化。整合后的重庆数字资源集团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领域核心竞争力实现跃升,成为在区域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字产业企业。我市在制造业、农业、文化旅游、投融资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培育出一批服务全市发展的“主力军”企业。截至今年8月,重组整合的15家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8.3%,利润增长42.7%。如市农投集团为主整合重庆粮食集团,打造一流农食品生产商,打通“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截至今年8月,市农投集团利润同比激增207.40%,真正实现“瘦身”与“健体”同步。重庆水务环境集团与市水投集团重组后,净资产规模跃居中国环境企业营收50强首位,通过技术协同推进“水务+绿色能源”融合,既守住了民生“水安全”底线,又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先行者。

突出主责主业,加强了、优化了资产、股权向专业化企业集中。比如我市通过整合重庆发展投资公司所属人才大市场集团、子漫公司等人力资源企业,组建重庆人力资源发展公司,形成飞驶特、渝家人、中锐猎头等人力资源拳头产品,有力支撑人才强市战略。我市设立了2000亿产业母基金,90%投向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等“33618”产业集群。重庆渝富控股集团100亿元直投赛力斯,助力赛力斯市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同时围绕芯片、软件、核心零部件等环节,“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约201亿元,带动产业总投资超900亿元。市属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从3%提升至11.8%,不仅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加速成型,更带动了市属国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成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市属国企如何助力重大战略落地实施

“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着力打造“六区一高地”,坚决扛起服务重大战略的主力军职责,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中主动作为——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当好“互联互通推动者”和“产业协同纽带”。通过牵头构建川渝国资国企合作机制,组建总规模300亿元发展基金,两地相关国企之间,以及与地方政府等分别签署的12个合作协议,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和成都环境集团在垃圾焚烧发电板块携手合作;重点攻坚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庆铃集团与宁德时代合作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与博世合作的氢动力重型重卡商用车率先跑通了首条以氢能重卡为核心的跨区域干线物流通道,成渝高速上的首座加氢站也已经投用;重庆轨道9号线与成都地铁18号线实现“二维码互联互通”,“川渝一卡通”更是覆盖两地公交、地铁、便利店支付等10余个民生服务领域,切实让“1小时通勤圈”从规划变成现实。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当好“通道功能服务者”和“开放发展赋能者”。通过积极参与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顺畅运转提供支撑。重庆物流集团新增重庆至泰国精品航线与“东盟快班”,使两地生鲜运输时间缩短2—3天,惠及市民消费与农产品贸易;开通中老泰图定班列,保障重庆造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出口及东南亚橡胶、矿产进口;长江上游首条“江海直达” 航线常态化运行,重庆港至宁波舟山港运输时间缩短3天,强化开放枢纽作用。我们搭建市属国企与外企开放合作平台,举办三方共建项目洽谈会,鼓励市属国企开拓东南亚市场,如三峰环境在越南河内建垃圾焚烧厂,日处理1500吨垃圾;“渝贸通”平台为30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025 年已带动外贸进出口超200亿元,助力“渝字号”产品走向国际。

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中,当好“产业链主引领者”和“创新动能培育者”。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围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仪器仪表等瓶颈短板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今年1—8月,市属国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6项、新申请发明专利108项、人才匹配300余人,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通过“链主”企业牵头、创新链协同、供应链整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重庆机电集团、重庆化医集团成为首批对产业生态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链主”企业,在33条重点产业链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庆铃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 160%。

推动国企从“制造”向“智造”“创造”跨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嘉熠说,“十四五”时期,重庆构建“政策赋能、平台支撑、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的全链条体系,推动国企从“制造”向“智造”“创造”跨越,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庆铃集团与华为、博世共建氢动力基地,机电集团与高校联合组建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从133家增加到205家,高新技术企业从87家增长到148家。

市属国企与央企、民企、高校院所联合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创新景,我市建立“传统+优势+新兴+未来”4张攻关清单,破解“卡脖子”难题。在高端装备领域,机电集团“新能源汽车减速器轴齿高效磨齿机”打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产品,单台设备采购成本从近千万元下降约50%,显著降低了新能源汽车齿轮的加工成本。在绿色能源领域,庆铃集团4.5吨氢动力轻卡攻克-43℃冷启动技术,解决了氢燃料发动机在极寒环境下难以启动的行业痛点;在工程技术领域,重庆高速集团“地下工程安全精准爆破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水泵厂、西南计算机公司等3户企业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技术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同一时期,重庆打造智能工厂15个、数字化车间52个,数字产业营收142亿元;市设计院自主研发并在今年智博会全球首发的“灵基智城”大模型,具有精准破译工程图纸、智能归类建筑数据、智能应用基础数据三项核心能力,成功解决大规模建筑本体精细化建模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新路子。重庆物流集团用 AI 视觉识别、船舶 AIS 定位优化“渝车出海”流程,通关效率提升50%,切实以数字技术重塑产业形态。

市属国企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有何成效

市地产集团董事长李仕川说,“十四五”期间,该集团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定不移走市场化转型道路,增强核心功能,围绕打造高品质生活圈推进城市开发建设。

通过推进城市片区开发,完善城市功能。5年来,累计投入257亿元,完成中央公园、照母山、大学城等片区开发约8000亩,完善城市道路、管网、公园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重庆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人民医院等民生项目,让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

通过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保障群众出行。5年来,累计投入296亿元,建成投用椿萱大道、甘悦大道等城市快速路14条、次支路113条,打通“断头路”53条,通车134公里,畅通了“微循环”,方便了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方便群众生活。活化利用唐式遵公馆等历史建筑,建设运营洋河6号、照母山体育中心等场馆15万平方米,盘活闲置房屋建设运营长租公寓5700间,引进体育健身、康养餐饮、文创休闲等业态,让国有资产服务群众生活。利用“插花地”“边角地”等建成投用捷充站554座、充电桩7653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为爱车充电。

通过打造品牌体系,提供优质服务。“渝地系”品牌,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比如,“远见”运营开埠遗址公园、百草湖乡等网红打卡点;“康田物业”引入养老托幼、社区商业等业态,满足业主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重庆绿能”开发“渝易充”APP,手机上一点,全城找桩,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满电出行;“勘规数智”研发20余个应用产品,提供“一屏看房”“一键报修”等智能服务。

提升公共出行服务水平满足市民需求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董事长石继东说,“十四五”以来,该集团聚焦市民与游客出行需求,突出“安全、便捷、绿色、优质、高效”的发展导向,从四方面推动公共交通服务迭代升级——

深化投资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切实增进民生福祉。5年累计投入近2000亿元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线网从9条、177个站点拓展至13条、271个站点,建成运营江跳线、璧铜线两条市郊铁路;公交线网从672条、2704公里拓展至795条、3488公里,把“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变为“家门口上车”的便利。

突出便民惠民,优化服务供给,精准响应民生期待。轨道站点50米内公交换乘覆盖率已达84%,让“轨道通全城、公交到家门”不再是一句口号;我们持续践行“列车不到站、公交不收班”的服务承诺,在国庆节、跨年夜等重大节假日提供延时运营服务。创新推出“响应公交”——它就像“网约车”,老百姓手机预约,车就近等候;同时开设“小巷公交”“爱心预约”等,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推出半山小巴、观光巴士等产品业态,串联热门景点,让游客“一线通达、畅游山城”。

升级枢纽站场,提升服务能级,主动对接民生需求。成功打造沙坪坝枢纽金沙天街等综合服务体,打造李子坝轨道穿楼、动物园熊猫主题、幸福广场廉洁主题等车站,在T3航站楼、北站南广场等交通枢纽站点推出行李“存寄取”一站式服务,在多个轨道站点设置纳凉区、开设“轨道市集”,让站场融入生活圈,把站场变为可休息、可购物、可就业的暖心驿站,让出行成为一种生活体验。

坚持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交通,有效化解民生难题。打造了“畅行重庆”小程序,向市民免费公开17项公共交通信息,在家就能规划好出行路线。建成投用智能调度系统,高峰期公交平均候车时间压缩至8.3分钟,轨道最小发车间隔优化至约2分30秒,努力让每位乘客“少等候、准点达”。

市属国企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生活

市农投集团董事长刘波介绍,“十四五”时期,该集团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题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做强做优乳业、油脂等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该集团不断优化资本布局,有序退出非主业,向主业增资16.27亿元。2024年底,与重庆粮食集团战略性重组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乳、油、肉三大主导产业”、“渔业、米业、蛋业等优势产业”、“种业、茶业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十四五”时期,建成了一批智慧生态牧场、智慧生态种猪场、优质油菜籽加工厂、智能化蛋鸡养殖场、有机稻米种植基地,乳制品、食用油、猪肉、大米、鱼类等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让老百姓餐桌上有了更多绿色健康的农食品。比如,重庆人民喝到的巴氏奶有七成,都产自“天友”。

在守牢食品安全这条“生命线”方面,该集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全力保障从田间、牧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在食用油方面,我们通过“一瓶一码”实现,全流程精准追溯,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油”。从生猪养殖到屠宰,我们全面实行执法部门驻场检疫和专业机构质量检测的“双保险”,确保每块猪肉新鲜安全。通过加快产品创新,“重庆牛奶场4.0”“潼南小榨菜籽油”等新品爆品,持续畅销市场。发挥母子品牌体系矩阵化优势,做靓“天友”“红蜻蜓”两张金字招牌,加快建设一流知名品牌。实施乳品、粮油、茶叶等产品门店互进、同台售卖,方便老百姓买到“天友”的奶、“红蜻蜓”的油、“人和”的米、“云岭”的茶,让重庆农投的奶香、油香、肉香、米香、茶香——香飘万家。

重庆地方金融国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重庆银行董事长杨秀明说,该行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品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心相伴 共成长”。通过坚持“保本微利”发展普惠业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超30%,无还本续贷占比达26%、提升1倍。在营业网点开设“重银驿家”,让户外劳动者累了可歇脚、渴了能喝水、手机能充电。

通过与四川、重庆两地银行机构开展“柜面互通”,企业和居民可在西部8个省市超过2600家网点,就近、免费办理跨行现金存取款和异地缴税业务。按年滚动实施数字化重点项目,用金融科技架起“便民连心桥”。对客服务流程、智能授权审核效率大幅优化提升,线上个人消费贷款实现“秒批”、经营类贷款10分钟内可放款,外币结售汇“一键”办理。依托移动设备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三农”群众近20万人次。

重庆银行针对重点领域融资难痛点,探索推出知识产权、经营权、生态价值质押等轻抵押、重信用融资模式,让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更畅、惠及更广,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提高到近30%,服务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提升近50%和30%,绿色、涉农、民营贷款等2位数增长。今年7月末,集团总资产突破万亿,成为全国首家万亿“A+H”股上市城商行,西部第2家万亿城商行,资产质量持续提升。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杨圣泉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