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市委宣传部正式启动2025年度最美重庆人宣传选树工作,近日,“最美重庆人”入选名单公布,由市林业局推荐的该局预防处处长曾瑜、武隆区国有仙女山林场场长任秀容、市林科院高级工程师李秀珍、永川区林业局防火安全办负责人赵德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级教授袁兴中五位候选人成功入选。
“只缘自然在心中”,这是几年前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其主人公正是袁兴中,他被称为一位在生态学领域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态守护者。
创立“小微湿地+”模式让来渝越冬候鸟越来越多 近日,随着气温的下降,位于渝东北的小微湿地,又将为南飞的候鸟提供“越冬驿站”,鸟类的增多,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水平的“活标尺”。
“看似静谧的湿地,但那却是一个生命喧嚣的自然秘境。”袁兴中在科普讲座中,经常以这样的内心感悟讲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神奇。双桂湖及其环湖小微湿地如今已成为梁平的“城市名片”,袁兴中多年参与其生态修复,在他眼中,清清水流自牛头寨等山地水源涵养林潺潺而下,流经沿不同海拔高程分散分布的立体山坪塘系统,通过各级溪流汇流入双桂湖,出双桂湖经湖周五条河溪,穿城而过,最终汇入龙溪河,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生命网络——城市湿地连绵体。这是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袁兴中作为技术负责人为修复原来衰退的环境贡献了不少专业智慧,有人称赞袁兴中,“小微湿地点亮美丽乡村”。

“小微湿地”在城乡区域广泛存在,是城乡绿色发展的细胞单元,袁兴中带领团队专注于湿地修复、小微湿地研究及实践应用,并以梁平区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为契机,创新性提出 “小微湿地 +” 系列模式,让湿地保护与城乡发展实现了 “双向奔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在渝东北梁平区、开州区、渝东南石柱县等地,经常都有袁兴中忙碌的身影,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乡村院坝,现场为当地群众提供小微湿地建设与绿色发展技术咨询和指导。
袁兴中带领团队助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为重庆“小微湿地+”成为全国湿地保护样板,并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出了“重庆力量”;袁兴中团队的科技成果“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示范”入选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并在全国相关省市落地推行;袁兴中研究成果斩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 —— 生物多样性和野生生物类、雨洪管理类杰出奖,让中国的小微湿地研究站上了国际舞台。
十余载努力让美丽长江再戴“绿色腰带” 在巴山渝水间,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长江三峡,无疑是一颗“绿色明珠”。三峡水库消落带治理与生态修复被称为“世界级生态难题”,水库蓄水之初,消落带治理和修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借鉴的现成解决方案,突破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是国家长江生态大保护战略的重大需求。面对这一挑战,袁兴中主动扛起重担,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三峡库区的田野间,二十余年的坚守,让这一难题有了“解题思路”。
生态学是袁兴中的专业,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协同共生的,有生机的土地才能孕育生命景观系统。景观规划重在美和文化功能,生态修复关注生态服务功能优化提升。”
十多年前,袁兴中带领团队走遍了三峡库区的长江干、支流,开展野外调查和采样,三峡库区面积大,调查监测工作量自然也大,因此,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野外工作,被库区群众誉为“田坎教授”。2008年5月,他牵头在三峡库区腹心 —— 重庆开州区澎溪河,建起了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从此,这里成了他的 “第二个家”。
在三峡库区,最难熬的还要属每年消落带露出期,正值夏季酷暑,天气炎热,团队顶着烈日暴晒,汗水浸透衣衫,但他们仍扎根田间野外,只为采集水库蓄水前后的生态数据,筛选能适应水位变动与冬季深水淹没的植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袁兴中和团队的努力,终于在一千余种植物中筛选出适应消落带水位变化和冬季深水淹没的适生植物60余种。
2009年起,在长江干流及澎溪河等支流进行试点栽种。这些植物每年有4-6个月处于水下淹没中,迄今为止经历了十几年的蓄水淹没,目前存活状况良好。通过突破大型水库消落带适生植物资源匮乏的瓶颈,重庆建立了国际上种类最多、生活型最全、功能多样的消落带适生植物资源库。
他十几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研究及消落带生态修复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研发出消落带适生植物资源库和群落构建技术,创建了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成套技术,指导实施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让美丽长江再戴“绿色腰带”。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带动长江流域绿色发展 袁兴中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有独特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要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建立并完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包括长江源湿地、高原湖泊及沼泽、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湖泊群、长江河口等关键生态区域的保护。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湿地资源,才能为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袁兴中说,要创新保护模式,实施分区、分级、分类保护策略;要树立“山河湖海”流域一体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制定全流域分区、分级、分类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策略。强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建设以森林生态、水生态和湿地生态为重要生态基础支撑,土壤保护、石漠化防治、农田保护、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并重的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体系,筑牢“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共生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加强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生态工程技术支撑,可以形成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技术响应对策体系和“生态工程+”模式,启动一批重大关键生态工程,包括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工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长江生态防护带及生态走廊建设工程、长江近岸湿地及江心岛链生态营建工程等。 袁兴中说,在长江生态大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协同进化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让自然和人类都受益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模式,才是永久可持续的。
链接>>
“火凤凰”曾瑜的青山守护记 市林业局森林草原火灾预防与林业安全生产处处长曾瑜,伏案执笔,数易其稿,牵头草拟出台《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推进重庆市森林防火依法治火进程。“森林防火不能墨守成规,敢闯敢试才能破解难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曾瑜主导重庆林业在森林防火领域实现了 “五个率先”:率先开展省(市)级本地化森林草原火险预警模型研究工作;率先开展二维码扫码出入林区;率先开展检查站标准化建设;率先建设“一图一表一库”数字管理风险数据;率先建立国有林场专业队。
2024 年夏天,重庆再次面临极端高温考验 ——77 个高温日、连续 42 天高温,打破 2022 年纪录。曾瑜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冲向一线,哪里火情紧急,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在她和全市林业人的共同努力下,2024 年重庆森林火灾起数和受害面积较 2022 年同期分别下降 81.5% 和 97.2%。 曾瑜投身林业的二十年是充满热情的,是具有担当的,就如同她的称号“火凤凰”一般,点燃了无数林业人的守护激情。
从“守绿”到“活绿”任秀容让仙女山走上“点绿成金”之路 武隆区仙女山林场场长、党支部书记,营林高级工程师任秀容已投身林业一线三十载,十万亩林海见证了她以专业和奉献,守护生态屏障、激活绿色价值、传播生态文明的非凡历程。为让林海“常绿常新”,任秀容带着林场一班人争取上级资金3000余万元,在十万亩林地上“精耕细作”: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草场改造等项目2万余亩,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1.38%,蓄积量达98.9万立方米,较“十三五”增长13.2%。“树要长得好,管护得跟上。”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17年,她敏锐捕捉到自然教育的风口,争取中央投资960万元,建成重庆首个自然教育中心。为破解公益场馆闲置难题,她创新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运营,培训40余名志愿者,开展800余场解说服务,6万余名青少年在这里触摸树皮的纹理、聆听鸟鸣的韵律。“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就是最好的回报。”
“核桃妈妈”李秀珍的山路二十载 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秀珍是实验室里的育种专家,更是山间地头的 "核桃妈妈"。
2012年,李秀珍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挖掘本土潜力,开启了全市核桃资源 "地毯式" 普查。数不清汗水浸透了多少件衣衫,也不知脚踩了多少里泥泞,所到之处的核桃资源信息悉数记录在她的笔记本里,再经过系统调查与性状测定后,李秀珍及其团队摸清了重庆核桃资源的 "家底",建立起了重庆市首个核桃种质资源库。与此同时,李秀珍及其团队在城口、巫溪等地建立起引种比较示范园,从全国引进二十多个核桃良种,采用高接换种的方式进行严格的品种比较试验。三千多个日夜的流转,李秀珍始终坚持不懈地观测、记录,直至筛选出了最适宜重庆山地条件的“渝城1号”“清香”和“渝露” 等多个优良品种。
如今,“渝城1号”“清香”和“渝露”等良种已在城口、巫溪、彭水等地推广种植40余万亩,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原本的“无用山”凭借核桃苗的栽种重获新生。
赵德祥:扎根青山三十载 绿荫深处映初心 永川区林业正高级工程师赵德祥初入林业时,他就以实际行动响应林场造林、退耕还林工程的部署要求,用专业开启永川的生态绿色篇章。
他精心培育马尾松营养袋苗、杉木苗、枫香苗等优质苗木,累计达 150 余万株;牵头完成重庆市级林业保障性苗圃建设,成功引进赤皮青冈种子,培育出 5 万株轻基质无纺布营养袋苗;主持林场造林项目,总面积超 1.4 万余亩。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奔走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组织实施森林抚育与低效林改造工程,累计完成近 9 万亩。
2014 年春,桢楠林罕见迎来盛花期,赵德祥团队收获了足量种子。他们将育出的桢楠苗免费赠予周边村民,手把手教整地、打窝、栽苗、浇水。十年耕耘,昔日 4000 余株桢楠天然次生林,已繁衍出 600 余万株人工苗,最粗壮的直径已达 20 厘米。按如今长势,再过三十年,这些桢楠将创造 300 亿元经济价值,生态红利将实实在在流进百姓口袋。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