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 | 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运输货物的箱量和货值年均增长约30%
10-13 21:09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陈军
10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场,聚焦重庆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的成果和成效。据了解,过去五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运输货物的箱量和货值年均增长约30%,居沿线首位。

交通年均投资1000亿元年均增长约6%

交通运输委主任何庆说,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并列为全国交通4极,定位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我市大力实施交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的28项主要指标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等22项指标已提前完成,剩余6项指标都能在今年底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交通年均投资迈上1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约6%。

——综合立体交通网更加成型。“2小时重庆”交通圈基本建成,全市综合交通网规模达到19.4万公里,较“十三五”末新增约1.4万公里,基本形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铁路方面,营业里程达到313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356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了517公里,增长62%,渝东北、渝东南相继实现了高铁零的突破,相继迈入高铁时代。重庆东站建成投用,中心城区到黔江缩短至1小时通达。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02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了1300公里,增长38%。城口县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面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

水运方面,全市可通航1000吨以上船舶的航道里程达到114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增长10%。民航方面,建成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以及万州、黔江机场T2航站楼,全市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408万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81%。
 
——“人享其行”出行服务更加便捷。重庆围绕“成渝1小时通达、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这个目标,持续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在链接全球方面,织密空中丝绸之路,实际在飞国际(地区)客运航线35条,覆盖欧、美、澳等全球主要地区。在联通全国方面,建成郑渝等7条高铁,新开工成渝中线等5条高铁,加快实现高铁1小时成都、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北上广。在畅联市域方面,建成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到渝东南、渝东北2小时可达。在服务民生方面,保留开行部分“绿皮火车”,成为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游客追寻“慢时光”的宝藏线路;“背篓专线”“背篓轮渡”成为老百姓的“幸福车船”;“响应公交”“小巷公交”穿街走巷,畅通了公交末端微循环。

——“物畅其流”货物运输更加高效。围绕“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这个目标,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重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全市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产业园区中有60%具备铁路运输服务,规划的10个铁水联运港已经建成投用7个,铁路进港率居全国内河前列。

江北机场2024年完成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9位,为“买全球、卖全球”提供高效物流支撑。2024年全市铁水联运货运量占比达到1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到13.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试点开行“千里轻舟”货运班轮航线8条,助推江铁海联运发展,有效降低相关企业物流成本。我市还创新打造“邮运通”城乡寄递新品牌,快递从县城到农村配送时间压缩到1天以内。

——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数字交通成效初显,我市建成一批智慧高速、智慧航道等智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效率提升20%,嘉陵江、乌江船舶过闸时效提升30%以上。渝黔桂高速公路“氢走廊”建成投用,淘汰了老旧营运货车2万多辆。交通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公路超限运输许可等19个“川渝通办”事项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

通道建设助力“渝车出海”驶入快车道

重庆正全力提升开放通道能级,国家规划明确的“6轴7廊8通道”中有“3轴2廊1通道”经过重庆,在重庆形成了贯通“欧洲-中国-东盟”3大市场的对外通道格局和枢纽集聚效应,助力“渝车出海”驶入快车道,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何庆说,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了南向3条铁路通道、10条高速公路通道的格局,联通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我市通过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班列、跨境公路班车这3种运输方式,有力带动了重庆制造“走出去”。以前汽车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南亚,通常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从上海出海,如今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钦州港出海,全程运输时效提升超过30%。同时,我们创新开行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东盟快班,德国杜伊斯堡经重庆到东南亚只需要19天,较传统海运提速50%以上,企业出海选择更加多元。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中欧班列(成渝)线路增至50多条,覆盖了欧亚120多个城市节点,累计开行超过2.2万班次,占全国开行总量的30%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1。通过中欧班列“重庆造”汽车等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欧洲的奶粉、红酒等商品以更低的价格进入重庆市场,让外贸企业和重庆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通道红利”。长江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成型,开通重庆到上海商品车滚装快线、宁波舟山港万吨级轮船江海直达航线,常态化开行沪渝直达快线、“水水中转”航线,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从“十三五”末的1.65亿吨增长至2.3亿吨,增幅39%。其中,重庆港的货物里面有一半是周边省份的中转货物,所以我们刚才讲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这是一个最核心的指标。全市外贸进出口货物运量中92%是通过水运完成。

空中走廊展现新气象。重庆新开及恢复重庆至西雅图、伦敦、巴黎、东京等35条重要国际客运航线,打造重庆至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精品航线,特别是重庆至新加坡航班每周达24班,为国际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体验。同时,我市还开通了重庆到英国伯恩茅斯、越南河内等国际全货运航线15条,有力保障跨境电商货物运输需求。

重庆建成“1+4+3”多层级民用机场体系

作为全国7个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重庆在“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空管能力提升,以及运输市场发展等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全市已经形成了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万州、黔江、巫山、武隆支线机场为支点,永川大安、两江龙兴、梁平通用机场为补充的“1+4+3”多层级民用机场体系,璧山机场选址已经获得了中国民航局的批复,“双枢纽”的格局正在加快构建。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万雅芬说,“十四五”期间,民航重大项目投资累计完成255亿元,随着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的建成投用,客货吞吐能力已经由“十三五”末的4500万人次、110万吨增加至8000万人次、120万吨,成为了中国第三个、中西部地区首个拥有四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万州、黔江机场建成投用T2航站楼,支线机场旅客吞吐能力由“十三五”末的150万人次提升至408万人次。

江北国际机场每小时最多可起降的飞机架次由54架次提高到60架次。成渝地区空域结构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重庆主干航路已经由“两横两纵”拓展为“六横三纵”,进离场航线结构由“三进四出”增加到“六进七出”,提升了江北国际机场的运行效能。2024年,江北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86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6.9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39.3%和14.2%。目前,江北国际机场在飞国际客货运航线是50条,联通欧洲、北美、大洋洲、中东、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我市开通了国内航线204条,实现全国省会城市、重要经济城市及主要旅游城市全覆盖;打造8条精品快线,形成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胶东半岛、东南沿海、海南自贸港的便捷空中通道,其中,重庆至北京、上海的航线平均30分钟就有一班,实现快速通达。支线机场开通了直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航线和“巫山脆李”“奉节脐橙”等特色航班,通用机场相继开通了8条短途运输航线,建起“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运输网络。
 
重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城乡交通更便捷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陈永忠说,我市在今年7月25日,按照“定港口、定航线、定班期、定时刻、定船舶”的“五定”班轮模式,创新性开行了江津珞璜港—万州新田港、中心城区果园港—云南水富港等8条“千里轻舟”货运班轮航线,充分发挥“千里轻舟”轻、快、定、省、灵的优势,不断提升集货能力,加快形成“支流转干流、小港转大港、大港通海港”的江铁海联运格局。

“千里轻舟”开行两个多月来成效显著,累计完成货运量58.2万吨、货值19.7亿元,物流成本下降25%,“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周边省市在重庆港的中转货物占比超过50%,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目前,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可通航1000吨级及以上船舶的航道里程达到1140公里;建成以果园港、新田港、龙头港、珞璜港为主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寸滩客运港也将于2027年建成投用。货运船舶运力规模达1192万载重吨,单船平均运力达5300载重吨,目前已开通重庆港至宁波舟山港的散货江海直达航线、重庆至上海港的商品车滚装快线。三峡游平均每天发班5班次、两江游每天发班24班次。
 
陈永忠说,目前,全市65%以上的GDP集中在沿江地区,超过九成的进出口货物通过水运完成。水路货运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占比达63%。在水上客运方面,三峡游、两江游、乌江画廊游等已经成为了重庆旅游的靓丽名片。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任洪涛说,“十四五”以来,重庆总共投入332亿元,建了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8万公里,路网密度西部第一,水泥路和沥青路比例达到了88%以上,老百姓出行由“走得了”变成“走得好”,形成了覆盖城乡、出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全市786个乡镇中已经有684个乡镇通了三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通硬化路100%,66392个村民小组已通硬化路64800个,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网点,通村畅乡、四通八达的网络布局。

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郝祎说,重庆“公交上的生活圈”全面形成,“快干支微”网络更加完善,公交站点 500 米全覆盖,首创小巷公交,开行通学公交、健康专线。“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构建,运营里程567公里,最高日客流量615万人次,涌现“单轨穿楼”等一批网红热点打卡地。巡游与网约出租车融合发展,让“打车难”成为历史。敬老卡全市通用,“渝快码”一码通乘,每天超100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1小时优惠换乘为市民每年节约8亿元。“中”达双圈,市域基本实现“2小时畅达”。成渝两地公共交通卡码互认,跨省公交开行26条,铁路年发送量超3300万人次。公交化列车覆盖32个区县,“高铁+高速”基本实现市域2小时畅行。开行定制客运313条,实施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及运营538条。农村客运村村通,每年补贴超2亿元。“远”及全国,对外交通凸显“国际枢纽”。新建成高铁517公里,旅客年发送量突破1亿人次。随着郑万、渝厦等高铁开通,重庆至北、上、鄂、湘时间节省1小时以上。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7位,通达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邮政快递业助力农产品销售能力增强

重庆邮政管理局副局长杨夏说,2024年全市邮政快递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5%,贡献率1.9%,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2020年至2024年,全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从11.31亿件增长至23.62亿件,年均增长20%,其中快递业务量从7.3亿件增至20.6亿件,年均增长29.5%;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从145.5亿元增至245.9亿元,年均增长14%;支撑网络零售额从1350亿元增至2282亿元。

邮政快递业积极主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持续提升,为“涪陵榨菜”“大足五金”等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项目提供寄递服务,累计打造寄递业务量超百万件的项目40余个,2024年带动销售产值超460亿元。2020年至2024年,全市年人均快递使用量从36件增至64件,2.2万个快递末端网点遍及城乡,全方位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邮政快递基础网络,西部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功能性全国总部和区域总部8个、区域分拨中心19个,区县级邮政快递处理场所317个,乡镇邮政快递网点2919个,行政村实现邮政快递服务全覆盖。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批事项落地重庆,培育跨境寄递企业20家,有效助力重庆跨境市场“买全球、卖全球”。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建成绿色分拨中心9个、绿色网点数量达184个,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打造无人机试运行线路17条、无人车投递运营线路4条,品牌寄递企业市级分拣中心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邮(快)件日均处理量超1600万件。

“2小时重庆”交通圈基本建成

何庆说,“2小时重庆”交通圈指的是中心城区到29个远郊区县,依托铁路或者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组合的方式,在2个小时以内到达这29个远郊区县的县城。目前,中心城区到渝西各区,到万州、涪陵、黔江等27个远郊区县已经实现了2小时通达。2022年6月份,郑渝高铁建成通车,渝东北的云阳、奉节、巫山进入了“高铁时代”,中心城区到巫山的高铁运行时间压缩到了2小时,比以前缩短了4个小时,拉近了从中心城区到渝东北的时空距离。

今年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东到黔江段建成通车,南川、武隆、彭水、黔江进入“高铁时代”,重庆东站到黔江站的时间在1个小时内,比开通前缩短了2个小时左右。目前,远郊区县的居民到中心城区来办事、访友、购物、就医都非常方便,可以实现“当日往返”。而且高铁开通一定会激发旅游活力,“一日游”“周边游”“坐着高铁游三峡”“坐着高铁游渝东南”盛行,有力支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预计到2027年,建成通车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渝万高铁、成达万高铁这4条高铁线路。通过渝西高铁,中心城区到城口实现2小时可达;通过渝西高铁衔接巫云开高速,或者通过渝万高铁衔接郑渝高铁,再衔接奉巫高速,就可以实现中心城区到巫溪的2小时可达,2027年“2小时重庆”交通圈将全面建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再助力。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杨圣泉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