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九场,聚焦“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成效。记者了解到,几年来,重庆城市治理越来越智慧,城市越来越“聪明”,城市更有韧性,对于老百姓而言,新建城市公园和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近几年,我市围绕打造“山城公园”品牌,新建了包括三板溪公园、竹溪河公园、凤栖湖公园在内的近600座城市公园,以及42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优质绿色空间。
超大城市运行更智慧安全,生活环境更便捷宜居较“十三五”末,城市供水能力持续增长3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86%,城市管理有24项指标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市城市管理局局长肖庆华说,2024年,我市创新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负责的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形成“全市一盘棋”城市治理格局。建成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整合了市区两级2200多个专业处置部门,实现了对路灯、桥梁、环卫作业等核心业务的智能化监测和统一管理。

“根据热线网络民生诉求报告显示,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秩序类事件受理总量较“十三五”时期下降50%,按时办结率达97%以上。”肖庆华表示,我市聚焦数字赋能,率先制定并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行动计划,为全市2.3万个窨井盖装上“智慧芯”,实时采集上报井盖位移缺失、主体破损等告警信息,迅速响应处置,保障市民脚下安全。上线“渝城便民”小程序,汇聚全市近万个停车场、7000多座公厕、近1900个公园、700多个直饮水点详细信息,绘就便民生活“一张图”,让市民日常生活便利性大大提高。
在市民反映强烈的道路坑洼、人行道不畅等问题上,重庆重点整治陡坡、急弯等特殊路段,强化防撞设施和路面修复,集中整治道路1086公里;我市还通过修复破损路面、优化无障碍通道等方式,精细化提升人行道2900公里,让市民和游客能更顺畅、更舒适、更安全地体验山城独特的魅力。
五年间,重庆共新建改造水厂29座,更新老旧管网2240公里,日供水能力增长至871万吨,足以满足重庆地区所有家庭超过三周的用水需求;更新改造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推动中心城区96%的居民小区实现专业化运维,惠及40余万住户;通过建立市、区、厂三级水质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水质抽检,确保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我市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点5.2万个,配齐5800余辆运输车,全市生活垃圾日转运处理能力达到4.53万吨;新增生活垃圾处置设施30座,日处理能力增加8040吨。此外,我市还建成市级照明集中控制平台,保障了“两江四岸”核心区灯光秀的精准呈现和重大活动的圆满举办,推动山城夜景成为重庆享誉中外的独特城市名片。新改建节能LED路灯25.5万余盏,年节电超2亿度,动态消除城市道路照明暗区1万余处,让市民夜间出行更安全、更安心。
宜居环境精绣家园画卷提升市民幸福感在营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方面,肖庆华说,我市建成川渝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市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方式,推进全市城区1506处坡坎崖美化和810处街头绿地提质,让人居环境更加赏心悦目。完成100个永久绿地保护确认、2527个现状绿地绿线划定,对3572株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管护,让古树名木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

“推窗见绿,身边有景可憩。我市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打造特色花境396处,完善绿道563公里,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增城市绿地7273万平方米。”现在,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云阳一步一景的环湖绿道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外交部点赞的轨道交通2号线渝中区佛图关段“开往春天的列车”等,都是市民身边可感可及的城市风景。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廖聪全说,“十四五”期间我市建成了370多座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通过精心设计,这些曾经的“边角料”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通过把“口袋公园”建设融入“渝城助医”、“渝城护学”等专项行动,在医院、学校周边优先布局口袋公园;探索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配套建设公园、公厕和等候区等场所设施,为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便利,让公园绿地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

重庆对全市358座老旧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更新了老旧设施,优化了景观植被,完善了运动功能,让这些公园变得更舒适、更便民。我们还梳理了全市235个城市公园内的356处开放共享空间,开放了草坪、林下空间,并配套了公厕、直饮水、休憩座椅等设施,让公园真正成为大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亲子互动的首选地。
“开往春天的列车”是我市“见缝插绿、立体拓绿”的缩影,渝中区政府副区长赖良说,渝中区注重将自然禀赋转变为城市发展优势,用好山体、江岸,垂直挂绿、河岸披绿、见缝插绿,聚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山水都市。该区利用中兴路高架桥两侧空间,通过钢结构支撑,加挂耐修剪、易养护的三角梅花箱,形成500米空中花廊。在朝天门码头千厮门高架桥下,我们通过数种耐阴植物,360度包裹桥体墩柱,变灰色基础设施为绿色生态景观。下肖家湾绿色共享空间原本是桥下荒地,经地形重塑,形成3个休闲健身平台,环绕种植2.4万平方米花灌草木,为周边3万人口居住小区增添趣味与绿意。
数字化让城市治理更精准守护市民安全感重庆创新开展城市运行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对水、电、气、通讯、桥梁、隧道、轨道等城市“生命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数字化管理率近70%,能第一时间感知风险、下达指令,迅速处置。重要管网,可以实现感知管道压力、流量,对水管爆裂、燃气泄漏等风险实现自动预警。中心城区24座跨江大桥已全部纳入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桥梁结构设施安全更加精准可控。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肖庆华说,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我市合理设置临时占道摊区,如南川区分布式设置31处“潮汐摊区”,有2100余个摊位,满足市民就近购物、消遣游乐等日常需求。同时,我们下大力气解决民生“小难题”:新改建公厕2042座,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5.2万个,建设“劳动者港湾”731座,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等便利便民服务。实实在在地缓解了市民“如厕难、停车难、休憩难”的困扰,传递着城市的温情与关怀。
重庆通过综合分析气象、水文与实时用水数据,提前进行水源调配;依托网格化巡查机制,让管网漏损率降至8.8%以内;运用动态压力调控,实时优化区域供水平衡。这套“预测—巡查—调控”的组合策略,让我们在面对历史性高温时,稳稳守住了“水龙头不停水”的民生底线。我市将继续在提升供水安全韧性和智慧化管理两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防线,让市民用水无忧。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林立说,“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处置设施360座,其中资源化利用设施65座,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达到68%,超过三分之二的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实现了变废为宝,末端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实际需求。在市民参与环节,全市5.2万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了视频监控、语音提醒等设备,还设置了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让大家从“随手扔”变成“扫码赚”。在转运环节,全市生活垃圾日转运处理能力达到4.53万吨。
中心城区24座跨江大桥全部纳入24小时在线监测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曹阳说,重庆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高效推进城市桥隧、道路分级管控和多规合一等重点任务。迭代升级“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孪生系统,为全市2800余座城市桥隧、中心城区300余个城市道路占挖围挡等建立“责任标签”,从源头上筑牢“制度防线”。
数字技术已成为桥隧治理的“硬核支撑”。我市着力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络,在桥隧重要的结构设施位置上安装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部署了无人机自动巡查、机器人定期巡查,为桥隧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对桥隧病害的毫米级捕捉与实时回传。目前,第一批8348个传感设备已接入“桥隧智慧管理”应用,针对桥隧重要结构部位变形情况、设施运行环境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测。通过科技赋能,将以往依赖于人工的被动巡查,升级为全天候在线的主动感知。目前,全市城市桥隧视频监控覆盖率从40%上升至75%。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政务·桥隧智慧管理”应用已投入使用,214座重点桥梁、77座重点隧道实现智慧监测,中心城区跨江大桥结构监测覆盖率已经达到85%,年底将提升至92%,基本形成“巡—检—养—维”的全量闭环智慧监控体系。该系统上线以来已闭环处置工单10万余件,科技的“精度”让我们的城市安全更有“深度”。
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昌良说,重庆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组建以来,坚持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数字赋能的双轮驱动,重点围绕制度创新、数字应用与社会协同等方面来推进工作,致力于突破治理壁垒、重塑治理模式、激活治理动能,重庆已经累计开展突发事件跨区调度实战演练300余次,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的执法事项综合率已经超过了70%。
今年,我市创新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32条,推动实施“金点子”项目42个。我市聘请社区干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社会多元主体代表1342人担任城市治理的社会参评员、城市观察员;我们也健全城市治理志愿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83次,招募志愿者7914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2万小时。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