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红色军医“八一”公益行: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医者仁心
08-01 18:18

八一军旗红,医者初心炽。在这个镌刻着忠诚与使命的节日里,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红色军医团队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跨越山河,在贵州桐梓、开阳等地续写红色传承的时代篇章。从临床诊疗的精准施策到红色沃土的精神洗礼,他们以军医的硬核担当诠释“为人民服务和不忘初心”的铮铮誓言,让红色基因在守护军民健康的实践中生生不息。
红色医技:跨山海送三甲服务 

8月1日上午8点30分,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桐梓县人民医院与当地医护开启学术交流,聚焦基层神经外科疾病诊疗难点。交流中,西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胡荣围绕《神经内镜在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技巧研究》课题展开具体分享,并结合临床案例系统介绍了技术要点与方案优化路径。鲜继淑护士长则针对如何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分享了实践经验与独到见解。 

现场,当地医生围绕临床实际难题积极提问,胡荣主任与朱刚教授结合基层需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用经验逐一解答。这种精准对接的互动,不仅高效破解了诊疗困惑,更搭建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桥梁,为提升当地医护专业能力、筑牢基层健康防线注入了实效动能。 

学术交流的余热未消,义诊活动已无缝衔接启动。诊区内,专家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俯身倾听老年患者的表述,蹲身查看孩童的神经发育体征,手持CT片共同研讨病情。从头痛头晕的日常调理到复杂神经病变的诊疗规划,每一项服务都倾注着专业与温度。遇到行动不便的群众,专家们主动搬来板凳、调整问诊姿势,掌心相触间,“军民鱼水情”化作了看得见的温暖。始终延续的专业与热忱中,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们为群众看诊答疑,通过“一对一”用药指导、“手把手”康复教学,帮助当地群众建立科学健康观。这场跨越山海的医技传递,让“三甲医疗触手可及”从愿景变为现实,更将优质医疗服务的“种子”,深深播撒在基层每一寸土地。
致敬英雄:在红色沃土上践行初心誓言 

完成义诊任务后,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驱车前往楠木渡镇胜利村,开启了一场红色党建与健康慰问之旅。抵达后,胡荣主任率先发言,以铿锵有力的话语锚定“红色军医”的使命坐标,向团队成员阐释医疗服务与红色传承的深刻关联,为这场精神洗礼拉开序幕。 

随后,团队整队走进茶山关红色教育基地,偶遇20余位退役军人。大家相互交流,并以红歌合唱点燃现场气氛,激昂的旋律中,对党的赤诚与对革命精神的敬仰化作声声誓言,回荡在胜利村上空。之后,众人一同在烈士墓前举行了献花仪式。 

在讲解员引领下,团队前往红军长征三过开阳陈列室。大家触摸着带有岁月痕迹的文物,聆听红军三过开阳的征程故事,再沿着先辈足迹重走崎岖小道,真切体会到革命先辈“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让红色基因在踏访中融入血脉,化作“为人民健康战到底”的坚定底气。活动中,胡荣主任、朱刚教授、鲜继淑护士长接力畅谈初心,分享从医路上与红色精神同行的感悟,让“军医姓军更姓民”的誓言在交流中愈发滚烫,深入人心。 

随后,团队捧着鲜花、水果和牛奶走进村委会,看望91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老战士为家国舍生忘死的过往,与军医们为人民健康奔赴的当下,在此刻完成红色使命的交接,让“守护”的意义在军民同心间具象升华。最后,专家们在村委会为村民开展了义诊。 

从桐梓诊疗的晨光熹微到胜利村的红色晚霞,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川黔距离,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刻度。这场八一公益行动,是红色基因的生动传承,更是军医担当的时代作答——当健康守护与红色传承同频共振,革命老区的明天,必将因这份坚守愈发充满希望。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张浩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