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名医话健康 |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张国强:科学认识肺结节
10-22 12:18
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肺结节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元凶”之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当如何预防?肺结节患者又有哪些需要注意?

本期《巴渝名医》邀请到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张国强来到演播厅,从专业角度,为大家分享肺结节的预防和治疗。


主持人:张主任,请问从临床角度来看,哪些人群属于肺结节的高发群体呢?

张主任:肺结节高发人群主要包括长期吸烟者、中老年群体特别是男性(40岁以上)、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物或职业粉尘者,以及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有肺癌家族史者及免疫异常者等。

吸烟人群又分为吸烟与被动吸烟两种情况:长期吸烟者,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如焦油、尼古丁)会持续损伤肺组织,增加肺结节及肺癌风险。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被动吸烟者则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吸烟者),肺部健康同样可能受损。

4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组织可能因长期环境暴露或慢性炎症发生增生,肺结节检出率显著上升。其中男性群体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职业暴露等风险因素更普遍相关。

环境与职业暴露人群则分为:空气污染,长期生活在雾霾严重、工业废气浓度高的地区,吸入PM2.5等有害颗粒可能诱发肺结节;职业性粉尘接触,从事采矿、建筑(接触石棉、硅尘)、化工(接触苯类物质)等职业的人群,肺部易受刺激形成结节。

疾病与遗传因素情况分为:慢性肺部疾病史,如肺结核、慢阻肺、肺纤维化等疾病患者,肺部炎症或瘢痕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结节;肺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有肺癌病史的人群,可能因遗传易感性或共同生活环境增加风险。

主持人:肺结节高发人群,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张主任:高发人群普遍具有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高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免疫力低下、有肺部感染史或职业暴露史四个特征。其中免疫力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入侵者的防线,也是清除异常细胞的关键。免疫力低下会导致肺部炎症反应异常,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后难以彻底清除,形成慢性炎症灶,最终可表现为肺结节。

上海瑞金医院免疫学专家团队的研究证实,免疫力低下人群肺部感染后结节形成率比免疫正常人群高3-5倍。特别是以下几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肺结节发生率高达82%;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肺结节检出率比健康人群高35%;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的现代都市人,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肺结节形成风险上升约3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曾跟踪观察了128名慢性疾病患者的肺部CT变化,发现当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后(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增强、睡眠改善等),约37%的炎性肺结节在半年内有所缩小或消失。

主持人:对于这些肺结节的高风险人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有效预防肺结节的发生呢?

张主任:对于肺结节高风险人群,预防需从生活习惯、环境管理、健康监测等多方面综合预防。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严格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2.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坚果),减少高盐、腌制食品,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有助于修复肺组织;‌

3.规律运动与作息。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肺活量和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减少空气污染暴露;‌‌

5.定期体检与疾病管理,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早期发现微小肺结节;‌

6.控制基础疾病,‌规范治疗哮喘、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减少炎症刺激导致的结节形成。‌糖尿病患者则需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

7.其他事项。高危人群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发现肺结节后避免过度焦虑,多数为良性,需遵医嘱定期随访。‌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显著降低肺结节发生风险。若已发现结节,应结合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主持人:针对那些已经检查出肺结节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张主任:肺结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以促进肺部健康并监测结节变化。 

【饮食方面】

1.避免烟酒刺激,酒精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尤其需避免与消炎药物同服;

2.控制高脂饮食,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3.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全谷物、燕麦、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间接调节免疫功能;适量食用香菇、银耳等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的菌菇类食物‌。

【运动方面】

常进行慢跑、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并开展呼吸和力量训练,如上肢抗阻训练、弹力带练习等,可增强呼吸辅助肌群力量;

通过柔韧性练习和中医导引术,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主持人:很多人在检查出肺结节后会出现极度焦虑,认为肺结节就意味着肺癌。请问张主任,这是否是一个误区?对于这些被检查出肺结节的患者,他们应当如何参与并配合治疗呢??

张主任:肺结节是肺部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但许多患者发现肺结节后会过度焦虑,认为肺结节就等于肺癌。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肺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即使是少数恶性结节,早期发现也有极高的治愈率。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定期随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好心理状态才是应对肺结节的科学态度。通过科学认识和规范管理,绝大多数肺结节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为了避免患者不了解自身情况或者不完全了解肺结节专业知识,专门设立了一个“肺结节健康管理师”岗位,对肺结节患者实行全程管理。也就是从患者门诊就诊开始到治愈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全程指导,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门诊复查间隔时间、复查的检查项目、读懂肺结节的变化,以及住院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后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能有效解除患者的焦虑,使其对整个流程“心中有数”,依从性更高,从而做到科学应对肺结节。

主持人:那么,这些患者该如何参与治疗决策呢?

张主任:首先,了解自身情况,明确结节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及恶性风险。

其次,与医生及肺结节健康管理师充分沟通‌:如医生评估肺结节为中高危风险发肺结节,询问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共同制定决策。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张浩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