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日报》部分编辑人员,右一为艾柏

▲《抗战日报》旧址

▲艾柏
□杨辉隆
关于艾柏,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1991年版《奉节县志》记载也较为简略,不足150字。但提起他的儿子、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跃进,知道的人就多了。
作为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养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艾柏是一颗耀眼的星辰。艾柏被收录进《中国新闻年鉴1987》“中国新闻界名人”,彰显其为新闻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艾柏是从重庆奉节大山里走出去的老革命,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奔赴延安,人生从此被改写艾柏原名艾长青、艾石安,号文若。艾柏这个名字,是他参加革命后在延安改的。改名艾柏,寓意要像柏树那样高洁无华。
1915年,艾柏出生于奉节县高治乡高治坝(现竹园镇高治村)一富裕家庭。其父艾宝初家底殷实,是当地有名的大户。抗战期间,其父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0年6月12日日寇占领宜昌,奉节与宜昌近在咫尺,如果三斗坪的石牌失守,不仅奉节保不住,重庆也危矣!受爱国心的驱使,艾宝初多次捐款捐粮支援前线。
1937年艾柏从夔联中(奉节中学前身)毕业回乡,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利用自家空置房屋创办了高治小学,任校长。夔联中可不是一所简单的学校,前身是夔州府中学堂,创立于1903年,从这所学校还走出了刘伯承元帅和温诗铸院士等人。
1938年秋,大半个中国已在日寇铁蹄蹂躏之下,艾柏为抗日救国思忖再三,打听到延安是不少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于是决定去延安参加抗日。艾柏的决定,父母自然不乐意,毕竟这一走前途未卜,何况艾柏当时已娶妻。但艾柏最终说服了父母,决意出去闯荡。
离开家乡前,艾柏将刚创办一年的高治小学,交给了另一个老师管理。为了不走漏消息,艾柏趁一个清晨离开家乡,他跪在父母床前,磕了三个响头,说:“爹、娘,儿子不孝,此去前途未卜,不能在堂前尽孝,望二老保重。”跪谢了父母,艾柏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经过长途跋涉,行程一千余里,艾柏用了近一个月时间,终于到达西安。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安排和帮助下,很快奔赴革命根据地延安。从此,艾柏的人生彻底被改写。
转战各地,写出大量新闻作品到延安后,党组织安排艾柏到延安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了一个月。结业后,又送他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继续学习。在抗大学习期间,艾柏进步很快,从单纯的狂热青年转变成了一个有理想的革命战士,同时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他还有幸聆听了毛主席在抗大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抗大毕业后,艾柏被分配到八路军三五九旅政治部任宣传干事,随王震转战华北敌后,进步很快。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已经成为了党的一分子,这一生我将义无反顾地将一切交给党,包括生命。
1940年夏,艾柏服从组织安排,到《抗战报》任编辑,从一名宣传干事转变为一名专职新闻工作者。后来,他又先后担任《抗战日报》记者、《晋绥日报》记者、新华社吕梁分社前线记者组组长兼陈赓兵团随军记者,以及《新洛阳报》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口播部编辑、南京《新华日报》采访科科长,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的新闻报道工作。
南京解放后,艾柏任新华社南京分社采编室主任。很长一段时间,他作为南京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刘伯承的随行记者,长期跟随刘伯承深入街道社区、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采访。当时南京刚解放,国民党潜伏下来的敌特十分猖獗,社会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作为市委书记、市长的随行记者曝光率高,刘伯承曾多次指示警卫人员要保护好艾柏。但艾柏从不把个人安危放在第一位,只要有采访任务,总是毫无畏惧地跟随首长到第一线,写出了大量有分量的新闻作品。
后来,艾柏又先后调任新华总社编辑,华东总分社采访部主任,天津分社副社长、社长,河北分社社长。他还兼任过中国记者协会天津分会副会长等职务。他说,每一次调任都是组织对他的一次考验,也是自己人生的一次升华,但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遭受厄运,55岁含冤去世但人的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拐点,让人防不胜防。在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艾柏遭到错误批判,还被撤销了正厅局级领导职务。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47年6月25日至27日《晋绥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决定在该报开辟《不真实新闻与“克里空”之揭露》专栏。报社动员全社职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艾柏作为《晋绥日报》骨干记者,在运动中,他带头开展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晋绥日报》领导层一些不实的新闻作风。没想到这成了他1959年遭受厄运的“钢鞭”材料。
1966年“文革”开始后,艾柏的问题又被翻了出来,他被调到江苏南通地委工作。他明知这是对他不公正的处理,但仍像过去一样,带着家人去南通报到。到南通后,先是安排他担任地委机关收发员,后担任地委宣传部干事。随着形势急剧恶化,艾柏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他除了正常工作,还要无休止地接受大会小会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0年12月29日,艾柏在南通含冤去世,年仅55岁。
生命弥留之际,艾柏颤巍巍地对妻子付在华说,你要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后又拉着两个儿子的手说道:“要相信党,永远跟党走。你们的爷爷奶奶都死得早,我因为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孝。我死后你们要回奉节,替我在爷爷奶奶坟前上一抔土,烧一炷香。那是你们的根。”
艾柏的妻子付在华,则是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温暖存在。丈夫挨批斗,她在台下候着,等批斗完了,她就搀扶着疲惫不堪的丈夫回家。尽管失去了正式职业,但她以超凡的忍耐与智慧,默默操持着家务,用爱与奉献为丈夫和儿子构建了一个温馨的港湾。艾柏去世后,付在华在南通的一家服装厂当裁缝,苦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文革”结束后,她又四处奔走,为艾柏鸣冤叫屈。
1980年10月,党组织为艾柏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在天津召开了追悼大会,悼词称艾柏为“我党忠诚的宣传新闻战线干部,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这一刻,阳光灿烂,烙在付在华和孩子们心头的伤痛终于像芒刺一样褪去了。付在华哭了也笑了,她可以告慰九泉下的艾柏了。后来,艾柏的名字和简介被收录于《中国新闻年鉴1987》中的“中国新闻界名人”一章,以彰显其为新闻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从无怨言,坚守信念与理想1952年秋天,艾柏从南京调任北京新华总社之前,曾回过一次家乡奉节。当时不通公路,时任县长杨正禄亲自安排人找来滑竿(轿子)抬艾柏,但艾柏婉拒,杨正禄只好借了一匹马,骑马陪艾柏一起回到高治乡老家。
当时,艾柏父母都已去世,他此行的目的一是给父母扫墓,二是和老家的妻子周天贵办理离婚手续,并带走他和她所生的儿子艾华益。这看似十分残酷的行为,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艾柏在去延安前,按习俗与周天贵举办了婚礼。到延安后,由于战争年代的混乱,与家里完全断了音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和家里取得联系。艾柏接走儿子艾华益,也是周天贵的想法,认为对培养孩子更有利,后来艾华益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印钞厂担任工程师直至退休。周天贵于1963年在老家安然去世,走完了她艰辛的一生。
艾华益和艾跃进没有辜负父亲艾柏的期望。艾华益生前多次回奉节为母亲和爷爷奶奶扫墓。2022年,83岁的艾华益去世后,子女遵照他的遗嘱,还在他母亲墓旁,为他修了一个衣冠冢,意在生前没能陪伴母亲,死后也要陪在母亲身旁。艾跃进20世纪80年代也曾两次回奉节省亲,为爷爷、奶奶扫墓。
艾柏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一生。抗战烽火中,他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革命洪流,用笔杆子作为武器,深入前线,将战地新闻传回后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听从党的召唤,转战江苏、河北和天津,继续在新闻战线发光发热,以勤勉和正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命运似乎总爱与善良的人开玩笑,然而艾柏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特别是下放南通后,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变故,他也从未有过怨言与退缩,始终坚守着内心的信念与理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
(作者系重庆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