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溪迷宫
04-28 08:45
□曾庆福

万盛经开区有很多溶洞,关坝镇一个有足球场大小洞厅的溶洞,因地处古溱溪郡腹地,洞内四通八达,环环相扣,自古就是当地百姓的避难场所,被人称为溱溪迷宫。

相传明末动乱年间,乡人躲避兵匪,扶老携幼举家入洞,在洞内住了数月,安然无恙。我们现在看到的老洞口在半壁上,上面是100余米的绝壁、下面300余米处是溪涧。溪涧边有一羊肠小道,贴着石壁盘旋而上,到达洞口下的坝子。这里离洞口尚有丈余,于是搭一长梯至洞口。洞口不高,砌石为墙,留一洞门,在内可关上厚重木门,坚固无比。站在楼板上瞭望,洞外一切事物尽收眼底。进洞有六七米,有路盘旋而下,约400米后便到达大厅,岩缝处透进隐约的阳光,真是别有洞天。这个洞厅高约60米、宽约200米、长约400米,底部一侧有溪流,溪水清冽甘甜,水中有透明玻璃鱼,头大尾小,色嫩而肥。举头看洞顶正中,如一巨大石磨高悬其间。

晚清有一举人叫犹海龙,曾编撰《犹氏家谱》,记载了他多次随族人进洞躲灾的经历。此洞附近有石板大路,是贵州正安到重庆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人路过,听见小孩嬉闹追逐之声,犹海龙便与族人打着蜡烛顺着洞内的阴河向下游走了七八里,发现石山如玉笋者不计其数,却没发现洞的尽头,就折返了。往阴河的上游走,他们没走多远就从一支洞盘旋而上,来到一个较大的干洞内,再走500米,可到山后另一处悬崖边。那里风大,人称风岩,全为白色石灰石绝壁,高与云接。

犹海龙在书中介绍,洞中建有犹氏支祠、众多族人的仓库和榨油坊。天险地利,数百年来保全了成千上万的犹氏族人和当地乡民,确为溱溪宝地。洞壁上,至今仍留有不少清代避乱文人的诗词墨迹。

“三线建设”时期,国营兴无机械厂得知该洞有如此大洞厅,于是开掘一个新洞口,将洞内大厅底部铺平硬化,装上电灯,成为偌大的军工仓库。后来兴无机械厂迁出万盛后,洞口用砖封闭。直到2024年一公司租用该洞,安全评估后,将洞厅再次装修整治,利用洞内低温通风且有河流的条件,作为天然发酵糍粑辣椒的场所。因洞厅大,山水间的溱溪迷宫,由此再现迷人之景。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 李学东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