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扁担软溜溜
08-21 08:46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牟方根
父亲今年75岁,按人们习惯的说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才以一种无奈感投靠我,入城养老。
回乡下接年迈的父亲与年过七旬的母亲一同离乡时,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父亲还把一些生产农具装了满满一辆三轮车,比如扁担、锄头和面筛等。这些农具在城里几乎用不上,但我不便拒绝。尤其是那根扁担,黄杨木的,对一辈子肩挑背驮的父亲来说,不仅是他曾经“求衣食”的劳动工具,更是与他共患难的亲密伙伴。
家乡出产黄杨木。这是一种优质的木材,以其坚硬的质地、光泽的纹理和兼具韧性而闻名,所以家乡人常用它来制作扁担。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么姐哥呀哈里呀,担一担白米下酉州呀……”跟很多人一样,我对黄杨扁担的认知,源于那首优美抒情的民歌《黄杨扁担》。在这首民歌中,黄杨扁担不仅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耐劳,还展现了它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极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对黄杨扁担进一步加深了印象。那时仍属于农业生产队时期,由于交通尚不发达,农村粮食运输主要依靠人力挑运。那挑粮人一队队、一群群地挑着粮食,伴随着黄杨扁担一闪一闪的咯吱声、箩筐一上一下的沉甸声,以及走路一前一进的“嘿咗”声,成为乡间小道、弯弯山道上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我父亲,是白羊坪挑粮人中的一员。白羊坪,为今天的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政府所在地,因其境内有清代一座石刻“白羊坪”三字而得名。白羊坪地如其名,群山包围中,有很大一片平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盛产粮食。父亲等白羊坪的挑粮人挑粮主要挑去的地点,是杨家背码头。杨家背码头,在陆路交通相对滞后的过去,曾是四川万县长江南岸重要的水码头之一,位于今天的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街道向坪社区。
对于农业生产队挑粮的情形,我记忆犹新:秋收后、冬闲时,父亲和一帮挑粮人就会从原白羊区公所粮库,马不停蹄地将白羊坪的余粮,挑到杨家背码头交国家统购粮,以缓解缺粮、少粮和无粮地区产能的不足。白羊坪至杨家背码头这条挑粮线路,路程40余公里,行程大约需要两天。通常情况下,白羊坪挑粮人的第一天,刚好天黑,便会在四川万县原凉水乡(现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的一座小山包上宿一晚。父亲说,这座小山包,之前人迹罕至,除了几棵孤零零的桉树,便是漫山遍野的杂草。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本地的不少村民就在此搭建了板壁房或石砖屋,开店子,专供挑粮人歇息住宿。为了方便歇息住宿和来来往往的挑粮人,许多店家还提供免费茶水服务,“茶店子”之名由此被喊响。
当时,从白羊坪挑粮到杨家背码头,力资1元左右。在茶店子住宿一晚,住宿费约0.2元。挑粮人一路上的生活,则依靠随身自带的粮食,在路途上的农户家或在茶店子里搭伙。农户、店子的主人或伙计是淳朴善良的,往往不需要支付搭伙费,饭熟后挑粮人会分给他们一碗表示感谢。一趟挑粮往返,大概能挣0.8元钱。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父亲用那根黄杨扁担,挑起了自家六亩三分承包田地里的播种施肥,挑起了粮食收割、转运晾晒、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挑起了人畜饮水、打米磨面等生活需求,其中的苦累可想而知。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农闲时节,父亲还操持黄杨扁担,到万县城(今万州城)当了一名“扁担”。万州城,素以山多坡陡出名,亦称“山城”。同行的李二叔介绍,从早到晚,他们穿梭在万州城的大街小巷,挑着市民的行李、货物,爬坡上坎,挥汗如雨,仿佛一条条运输的纽带将城市的各个角落串联在一起。
2008年,我曾跟随父亲,从白羊坪出发,沿着他当年走过的挑粮路,去杨家背码头,忆苦思甜。沿途所见,漫山遍野,小路狭窄得像根羊肠,弯弯曲曲地盘旋在半山腰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如果一不留意,脚下一滑,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我不由赞叹,父亲等老一辈挑粮人身上,体现出坚毅、勇敢、无惧困难的意志。
后来,父亲还带着我去万州城,寻访他曾经挑过的“扁担路”。万州望江大台阶,原称“老码头大梯子”,是连接万州下半城(北滨大道)与上半城(新城路)的一条狭窄陡峭的青石梯道,也是父亲当年当“扁担”经常走的一条通道。该台阶设有19个梯段和8个平台,共有331步梯级。我空手行进在上面,就累得气喘吁吁,足见父亲的血脉里,流淌着“负重前行、爬坡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基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扁担”要担在肩上。“扁担精神”,不但象征着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而且代表着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如今父亲的那根黄杨扁担,就陈列于我在城市的家中,陈列在客厅。每当看见它,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吼起“黄杨扁担软溜溜”的民歌,学着父亲“挑扁担”的样子,挺直腰杆,大步向前。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