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农夫俊才
巴山苍苍蜀水清,巴山蜀水绵绵情。
老成渝高速公路连接成渝双城,犹如同胞兄弟携手奔跑并进。四川隆昌地处成渝中间地带,毗邻重庆荣昌。成渝高速成了我往返成渝双城的最爱,我喜欢独自驾车一日千里,而中途的隆昌,就成了我的轻松驿站。
隆昌在明清两代就有“驿道之县、青石之城、牌坊之乡”的美誉。十字街口“隆昌羊肉汤馆”的氤氲蒸汽袅袅娜娜,带着诱人的香气飘入鼻翼。经常忍不住将车靠在路沿停下,闪进油光可鉴的小店,要肉要汤,豆花干饭,大饱口福。当街临路安放在老灶上那口牛三大锅,锅里油亮光滑、锅背烟灰斑斑,锅中香飘满街的羊肉汤沸沸腾腾。骨架香喷喷,黏汤白如奶,好像从远古的山野冒出的流泉,滋养了世世代代隆昌人,大饱了南来北往游客的口福。
喝了热乎乎的羊肉汤,吃了唇齿留香的羊肉羊杂,碎辣椒佐料下豆花饭辣得耳鸣头冒汗。要么驱车上路,绝尘而去;倘或有个一日半天闲暇,自然就迈不出步上不了路。
县城南关的牌坊古镇,变成了饭后踱步、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古镇绵延两三里,牌坊林立,古意悠然。闲散地踏着厚重而坚实的古老石板,指认着三四百年前遗留下来的牌坊楹联,欣赏着精美书法篆刻,忍不住手摸风雨剥蚀的凹凸碑刻,心驰神往那遥远高古的文明风尚。
隆昌为中国四大牌坊古镇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17座清代石牌坊,包容了天下“忠、孝、节、义”,还有百寿坊、镇山坊、山门坊、观赏坊等少见的造型。城市南关尤其集中,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民俗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夕阳西下,落日辉映,我透过那一字儿排列的古老牌坊,穿越时空廊道,获得悠远的宁静。
若遇周末,不论春秋或夏日,20公里外的云顶古寨,必定可以带给你更多更美好的时光了。驶过平畴原野的边缘,缓缓爬上树木蓊郁的半坡,停车步行。一条古老的石板街犹如缓坡的脊梁,沧桑斑驳,苔痕阶绿。街面狭窄,只可通行一乘滑杆,略宽处两乘而已。褐黑色的木板房屋檐错落有致,宽窄不一的店面鳞次栉比,当地人手工制作的竹木器具琳琅满目,任你把玩选购。
特别吸引眼球的是一家铁匠铺和一家中药铺。传统的打铁人就着铁砧奋力敲打,叮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不一会儿一把精美的镰刀就打成出炉,在游客惊奇的眼光里闪烁着蓝色光芒;而旁边那家中药铺,则像一位看透人情冷暖的老翁。朱红渐退的木柜药盒,存放各种中草药,贴上细小的标签写上各种药名,仿佛每一方盒子都隐藏着奥秘。
穿过云顶场,上到山顶,石头城墙盘桓逶迤,寨门坚固如初。寨内房舍俨然,良田美池遍布,农耕依旧,庄稼葱绿。一次,朋友指着一栋原木楼阁说,这就是当年寨主家女儿们的闺阁。我条件反射地翘首张望,被同行人嬉笑不已。当年的演武场,平整宽敞,靠着寨墙,空空荡荡。凝视良久,遥想过去,耳畔仿佛回荡着震天呐喊,眼前恍然闪烁着刀光剑影。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云顶古寨。据说为大户人家郭家私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道光年间多次扩建而成。古寨修筑石头围墙约两千米,设寨门六道,围地两三百亩。古寨海拔五六百米,夏日凉爽避暑,春秋登高望远,游客络绎不绝。
老成渝高速建成通车三十年了,我往来穿梭半百趟,几乎每次都经停隆昌。原因在于好吃,在于好耍,更在于有好友矣。大学同学张健仁兄,为人随和尚义,古道热肠,总能吸引同学朋友相会隆昌。对我来说,不经停隆昌等于白跑;对张健来说,我经停隆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后来,渝邻高速兴建、成南高速贯通,往返成渝更加顺畅;再后来,渝遂高速建成,成渝双城距离更近更短;后来的后来,成渝双城动车开通,高铁奔驰,成渝双城来往风驰电掣,更便捷舒适。但是,很多时候,我仍自然而然地开上老成渝高速。因为,隆昌有个经停站,经停站有个“张站长”,他的名字叫张健,我改成了“张见”,久了不见就很想念的“见”。尽管他已经从隆昌调到内江工作,只要我经停隆昌,他必定驱车三十多公里赶回隆昌“值班”——接待我这个老爱在老成渝高速公路上跑来跑去的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