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陡溪桥
09-15 09:49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梁光华

沿着孝子河上游方向,穿越红岩大峡谷,来到距离万盛城区约13公里的地方,即万盛经开区与南川区交界处,可以看见一座古朴典雅的百年风雨廊桥——陡溪桥。

1

这座古桥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东西走向,桥楼为穿斗式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桥长39米、宽3.4米,桥面至水面5.6米,两个桥墩,三孔结构,每孔跨度11米,桥墩上还有一些雕刻作品,桥栏高1.2米,当时取名为“石塘桥”。清同治三年(1864年),桥重建,更名为“王成桥”,后来民间误传为“玉成桥”。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水急坡陡,所以又称“陡溪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该桥被公布为南川区文物保护点。

孝子河两岸都是高山峡谷,坡陡林密。陡溪桥周边地势相对开阔一些,有十几户人家在此居住,他们耕耘着几亩田土,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桃源生活。陡溪桥两岸生长有几株参天黄葛古树,其中最大的一株根系十分茂密,从树底处环抱需七八人才能完成,估计树龄在三百年左右,其余的黄葛树树龄也在两百年以上。可见,很早就有人家在这里生活繁衍了。

2

这里的人家,不管是要通向下游的万盛小城,还是到上游的南川后山,都得沿着孝子河,爬山穿林、蹚水过桥,艰难步行约大半日光景才能到达。当然,也可以直接翻越西边高山到南川石莲乡赶场,还可攀爬东边峡谷到万盛丛林镇购物。

据老一辈讲,早些年这里常有老虎穿行于大峡谷,它们休憩之时会雄踞山头,声啸百里。这里也是黑叶猴欢乐的场地,人们几乎每天都会看见成群的黑叶猴穿行于陡溪桥东边的悬崖密林中。伴随参天古木,遍地巴茅,潺潺溪流,微微山风,这里更是小鸟的天堂,各种各样的小鸟经常在此举办“音乐盛典”。当然,豹子、野猪、山羊、猫头鹰……偶尔也会现身,让人们一睹尊容。

遗憾的是,如今老虎早已经不见踪影。小时候,家人说爷爷是个能人,家里曾遗留有他当年打猎时留下的虎皮。20世纪70年代,山里猴子们经常破坏苞谷、红苕等庄稼,当地乡亲每天都要前往驱赶,却总是不能杜绝,为此烦恼不已。后来一家马戏团路过此地,将这些黑叶猴全圈走了。据说,马戏团走的时候放生了一公一母两只猴子。最近20年,人们偶尔在陡溪桥沿岸的大峡谷中见到过猴子,应该就是它们的后代。

3

这样一处类似桃花源的地方,交通似乎很不发达。但是,当时光穿越到明清时代,这里可是连接渝黔贸易的茶马驿道,至今密林中还有许多若隐若现的石板老路。其中,沿着陡溪桥东边那条石板老路,翻过高山,就可以到达曾经香火兴旺的释道寺。陡溪桥、释道寺等,都曾是茶马古道上过往客商旅途中的重要驿站。

沿着孝子河上游,曾经还有几座与陡溪桥类似的风雨廊桥,还可以看见许多参天黄葛古树和断壁残垣的古老板房……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这里曾经马蹄悠扬、商贾云集、烟火鼎盛。

因为种种原因,陡溪桥上游的几座风雨廊桥早已消失。再加上之前川湘公路的开通,昔日繁忙的茶马驿道渐渐归于平静,成为人迹罕至的地方。

大约在1965年,距离孝子河下游两三公里的河岸边建设起红岩煤矿。有了公路和铁路,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迁居附近,陡溪桥的壮美与古朴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很快成为人们踏青赏花的首选之地。“偷得一日闲,品味桃源境”,大家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来此品桥戏水,不亦乐乎。

说起红岩煤矿的来历,还真有些传奇色彩。由于地质复杂,开采难度极大,苏联专家鉴定不适合开矿。可中国人硬是在此建设起一座年产80万吨煤炭的现代化矿山,所以红岩煤矿又被称为“争气煤矿”。之后几十年时光,来自全国各地的“红矿人”,在这里安家立业、传承发展。如今,虽然此地、此桥归属南川区管辖,但来此观光踏青的几乎都是万盛人。对于红岩煤矿那数万名矿山儿女而言,这里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也是他们休闲的胜地,几乎每个“红矿人”都对陡溪桥充满着浓郁的家园情愫。

4

我关于陡溪桥的记忆,更多也来自这一段矿山历史。那些年,红岩子弟校时兴校外实践,春游、拉练、野炊……每一年,所有班级都会组织若干次校外活动,地点几乎都会选择在陡溪桥附近。围绕着这座百年风雨廊桥,孩子们选择一处溪水潺潺、地势平缓的地带,取石搭灶,生火做饭,然后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佳肴。

那些年,我们置身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疯狂地爬上大山峰顶,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我们愉快地在沙滩上,手牵手、围成圈,击鼓传花,表演才艺。我们围着老师,聆听许多新奇的故事,比如工程师的烦恼、画家的色彩、外国的童话等。当然,围绕着陡溪桥的前世今生,我的思绪总会天马行空,穿越千年……

2003年8月,我在重庆师范大学美术系函授时,黄作林老师还带着我们在此画了两天画呢!大家白天绘画、探讨技艺,晚上就聚集在陡溪桥畔畅谈人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此绘画的同学们,现在几乎都成长为美术教育的顶梁柱了。

前几年,因为桥梁的木料腐烂、断裂,当地政府将之封闭,不再让人通行,为此还引起了关注。在重庆市政协第四届二次会议上,我还撰写了《关于对百年风雨廊桥“陡溪桥”进行抢救性修缮建议》(0829号)的提案,南川区政府函(2014—109号)明确答复要筹集资金加以维修。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这座百年风雨廊桥得到了重建。

如今,我经常驾车来到陡溪桥,静静地品味那些早已远去的马蹄悠长的故事。
编辑 李学东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