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雨天想到的
09-15 10:02

□黄丽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是不喜欢下雨天的。

重庆的冬天本就阴冷、潮湿,一旦下雨,十天半月都停不下来。走在寒风凛冽的大街上,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偶尔几颗溜进脖子里,那冰爽劲甭提了。一下雨,天气便更寒冷。寒冷便也罢了,可那雨还迟迟不变成雪,凝成冰,便让寒假里的顽童少了好些乐趣。

挨到春暖花开,却到了梅雨时节。小时候家住一楼,一到梅雨时节,家里的地面就湿漉漉的。母亲用干爽的抹布刚拖完地,很快地面又渗出水珠,让我一度怀疑我们家地下暗藏水源。时间久了,家里的墙角开始泛潮,墙壁出现霉斑。雨天把我们一家人折磨得苦不堪言,所以我很不喜欢下雨天。

直到2022年8月,那是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天。每天清晨,盯着窗外早早升起如火球一般的太阳,我心中唯一的祈盼就是下雨,下大雨,持续下大雨。

直到开学,才迎来一场痛快的大雨。老百姓欣喜若狂,我站在雨中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清凉。

雨水缝补好土地皲裂的皮肤,抚慰着缙云山身体的创伤,将一夜的泪流给了嘉陵江。被雨水冲刷过的城市焕然一新,这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久旱逢甘霖”的珍贵,喜欢上了下雨天。我为之前不喜欢雨天的狭隘思想产生自责。

从古至今,雨是美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刻画出春雨滋润下朦胧初生的春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出夏雨的急促豪放。“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喻秋雨作溢出的思念。“经旬斜雨滴长廊,冬暖苔生草又芳”,描绘了冬雨赋予生机的独特景致。可见,雨是自然界对地球和人类的馈赠。雨的本质是水,水是生命之源。

约2.34亿至2.32亿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持续约200万年的降雨事件,它被称为“卡尼期洪积事件”,是地球地质史上一次极为特殊的气候剧变。这样的降雨,恐怕是人类绝对不愿意经历的事件。在感受到“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浮出“卡尼期洪积事件”。如果若干年后,气候持续高温,不降一滴雨,人类该怎么办?这不是危言耸听。面对日趋变暖的全球气候,当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且仅有地球这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时,不得不警惕气候系统的脆弱性,敬畏资源和能源改变带来的警示,关注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回顾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有对立足当下的劝诫。对于地球的保护,或者说对于气候的调节,不是几代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人类作出不懈的努力。人类从来都很渺小,人类从来也很伟大。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看似微小的行为,都是具有积累效应的。

我多希望能像古人一样,愉悦地感受来自四季不同的雨、不同的风、不同的阳光和风景。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作协会员)
编辑 李学东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