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小河
10-15 09:28
□刘成
这件事发生在我小学二年级。
那时,教室后面放着一个竹筐,专门收集废纸。攒满一筐,就由同学抬到土产公司卖掉,所得充作班费。
这次,轮到我们几个同学。当时学校大门开在环城公路边,去大南街的土产公司,本来可以走大路,但我们总爱绕远穿过南河坝,再钻一条长巷。
那天秋高气爽,阳光洒在南河坝的沙滩上。记忆里,儿时的天总是那么澄澈。我们抬着纸筐,脚步轻快。不知谁突然说:“这么点废纸卖不了几个钱,塞点石头进去,班费还能多些。”大家一听,竟然都觉得是为集体“立功”的好机会。
于是大家放下筐,兴冲冲地捡来鹅卵石,用废纸仔细包裹,藏进筐底。自认为毫无破绽,一路上,我们想象老师欣慰的笑容,仿佛自己成了小英雄。
走进土产公司时,每个人心里都打着鼓。
工作人员只瞥了一眼秤,便察觉有异。他拿起长火钳,轻轻一翻——石头便露了出来。我们无处遁形,一时间羞愧、惶恐,无地自容。工作人员扣下竹筐,也扣下我们一时蒙尘的童心。
我已经不记得那天是怎么挪回学校的。最终,我们还是向班主任刘老师坦白了一切。
刘老师沉默地听着,她听完没有厉声斥责,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为集体多挣点钱,这心意是好的。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国家正如大河,班集体是小河。大河的水来自每一条小河的诚实汇聚……”
刘老师说这些话时,声音不大,却字字沉重。她眼眶渐渐红了,那里面有一个时代对国家的信仰,有一代人毫无保留的赤诚。
许多年后,我才真正明白:刘老师口中的“大河”与“小河”,正是国与家、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个人的小小举动,汇聚起来就是国家的走向;每一份诚实和善良,都是献给祖国最踏实的礼物。
又到国庆。望着满街飘扬的国旗,我总会想起那个下午,刘老师泛红的双眼,和她那句:“大河没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
如今,我们成了大人,见惯了世情,却愈发怀念那个年代纯粹的家国情怀。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植于心的热爱与信仰:爱祖国,从诚实做起;敬国家,自细微开始。
而那条大河,正是因为无数清澈真诚的细流,才得以奔腾不息、浩浩荡荡,走向更广阔的大海,走向更加光辉的十月。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