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涌
《蛮王寨》里有句话:“都说女人如水,可水镇的女人是山。”这本小说是我在渝东南一个叫桥头的小镇体验生活后写成的。那句话,写的是桥头女人。可是现在,我要送给我的一位网友,一个男人,他的名字叫彭大山。
写《蛮王寨》,我与桥头女人结缘。微信聊天,我与桥头男人结缘。《蛮王寨》,是桥头的一座大山。桥头人,则是刻在大山上的丰满群像。
那天,一位微信名为“流水高山”的人加了我,称是石柱高中退休教师谭方战推荐的。我回加了,互存了电话,成了网友。也知道他叫彭大山,石柱桥头镇瓦啄溪人,早年在广东打工,后落户于此。
或许我们都生于一个时代,活过一个甲子,有相似的经历,就有共同语言,聊得来。我们几乎每天打电话,聊得最开心的就是年轻时无知无畏、闯荡世界的故事。接听彭大山的电话,我仿佛就变得年轻,飞回了那总有使不完劲的青春。
我跟着彭大山的思绪,回到童年,回到故乡,回到懵懂,回到激情燃烧的年代。我跟着彭大山的思绪,踏上他走过的路,跨过的河,游遍神州大地。我跟着彭大山的思绪,在商海里沉浮,一起笑,一起痛,一起思索未来。
他发给我的作品,大多是关于桥头镇的文章。有《桥头乡志》、桥头人邓锋写的《风云际会话桥头》、石柱在京医生谭先杰《平凡的父亲》、作家文星龙的《沉入水底的桥头国》等等。有些文章我读过,有的没有。比如邓锋的系列作品,就让我眼前一亮,桥头镇的历史文化在一位桥头人的笔下熠熠生辉,精美绝伦。虽远在千里,彭大山喜欢读的还是故乡这本泛黄的老书。
那天,彭大山发来《毕业30年,讲述你的故事》。其中有22个小故事,再次让我兴奋。
他高中毕业就创业,办私立中学,敢打敢闯,虽败犹荣;他在广州、深圳、温州等地奔走,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创办公司,开辟了人生新的境界;他也曾经有过少男少女的情愫,产生过朦胧的爱。
这是一部日记,没有修饰,真实有趣。我们是同龄人,自然洞悉日记的年轮和奥秘。我读得爱不释手。
彭大山的老家是瓦啄溪,坐落在桥头镇赵山村。这里如世外桃源般宁静,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然而,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里一度封闭落后。意气风发的彭大山,看不到希望,才毅然决然背上行囊,远走他乡,寻找出路。
我和彭大山没有过交往,至今也未见面。一位忙于商务,经营着几家公司的老总,为何对故乡一位陌生人敞开心扉诉说衷肠呢?我想,是因为他有太多的人生况味。他需要跟母亲倾诉,需要母亲的抚慰。
故乡无疑就是他的母亲。一个人,即使浪迹天涯,心里永远都装着故乡,带着故土。而我,只是恰巧成了漂泊游子乡愁的载体。我能当这个载体,十分荣幸。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