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汤涛
张继,字择之,号少斋,甘肃省巩昌府陇西县人,进士出身。曾任四川省垫江(现重庆市垫江县)知县。历任四川垫江、华阳、东乡、万州、成都知县,后署理汉州知州。
作为地方官,张继体察民情、善施仁政,且爱写诗。在垫江任县令期间,留下不少诗作。光绪《垫江县志》中记录的诗歌作品,他是最多的。他还对菊花无限痴迷,留下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咏菊佳作。
张继聪明好学,先中秀才,后中举人。
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张继引见奉旨改翰林院庶吉士。依明清旧例,庶吉士散馆一般不授外官,能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一职,即等同于在中央政府谋得了一份正式的官职。
正在张继在京城等待铨选时,其父亲去世,张继丁忧返乡,离职回家守丧。光绪五年守父丧期满,他又重新来到京城等待铨选。
光绪六年三月,张继获授江苏盐城县知县。但由于盐城与他家乡距离太远,不能赡养母亲,他便请求吏部将他改任离家乡较近的地方。于是在当年五月,吏部又将他改选为四川垫江县知县。光绪六年十二月,张继正式就任垫江知县,在垫江任知县两年。
光绪八年,张继调署四川东乡县(现四川宣汉县)。光绪十二年,张继调补四川江津县知县。光绪十三年,张继到任华阳县知县。后来,又先后调署万县、汉州知州、代理成都县知县等。
张继常常以东汉时期贤太守郭伋为榜样,勤劳做事、尽心尽力,施行仁政、关心桑梓。张继还重视地方治安的管理,对偷盗、抢劫等犯罪都严加缉捕,当地治安得到极大改善。
张继珍惜人才,积极招揽聘请各方面的贤德人士,常与乡绅、贤德、文人雅士结社,悠游山林、吟诗作画。他还“每逢课士,捐廉加奖”,每逢士子学业考核时,他便将自己除正俸之外的养廉银捐献出来,对优秀的士子予以嘉奖。
在江津任知县时,张继针对义捐停止的问题,“继力图恢复”(民国《江津县志》卷六《官师》),并用于士林祀、遗爱祠等的日常管理维护,实实在在地为民众做好事实事。针对群众“好讼之风”盛行,他专门在江津县衙正堂侧面,放置一张桌子,自己白天坐在那里,专门收民众的状纸、呈词,随时收、随时问,随时解决群众的诉讼等问题。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江津“下情易于上达,衙役积弊一时减轻”,民众“好讼之风”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张继还是一名诗人,细品他在垫江任职期间撰写的诗歌,他在垫江的任职非常愉快,看到的景色都非常美好,同时也见证他所施行的仁政得到民众的拥护。如:“竹翠桐阴锁碧鬟,小桥流水响潺潺”(《由沙河至杠家桥诗》),“楼高青嶂近,树远白云迷。不为催科至,欢声满大隄”(《宿大顺场寺中诗》)等等。
张继对各地的乡村美景、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均通过诗歌予以记录,著有《有竹山房饮花吟社诗选》,又名《隅园集》。在垫江任知县的两年时间里,他写下了《访凌云洞》《砚台石》《夏日登阅耕楼》等诗歌,成为人们研究清代末期垫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难得史料。
任四川东乡县(现四川宣汉县)知县时,他主持新建饮山楼,主要用于供奉东乡县历代诗人,并作为当地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场所。光绪《东乡县志》记载有张继的诗《新建饮山楼落成七律十首》。他在诗的序言中写道:“癸未隆冬于西来寺侧新建饮山楼、憩春亭,落成之日,供奉历代诗人。邀集寅佐宾朋及门下诸生,联吟燕饮,夜分始散,因赋景物以志胜游。”
另外,光绪八年至十一年(1882年-1885年),时任甘肃陇西知县的李寿芝,为襄武书院筹集资金。张继就为家乡陇西修建襄武书院慨捐白银500两。那个时候,刚好是张继在垫江担任知县期间。
作为州县主官的张继,对菊花无限痴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菊佳作,先后写下了《菊品》《菊魂》《菊神》一组十首七言律诗,多角度多层面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在张继心中,世上花木有千万,无一能与菊花比。他仿效罗虬的诗作,将四十种花木一一和菊花作对比,作了《比菊花诗》七言绝句一组,共四十首,对比精妙、诗如泉涌,灵活用典、精彩华丽,使得菊花艳压群芳、光彩照人。比如:《桃》:“偏能淡处矜颜色,不似桃花比美人”;《柳》:“柳絮何如寒菊好,折腰笑倒陶渊明”;《牡丹》:“若教开向春三月,岂使花王属牡丹”等等,张继对菊花的特殊情结,跃然纸上,前无古人,后少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