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岩:绝壁上的寨垣与梵音
10-15 09:55

□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简云斌

秋高气爽,我站在万盛公园观景平台,往东望去,层层峰峦下,黑旗岩崭然兀立。甚至,崖顶紫竹寺的缕缕梵音,似也随风穿越小城,飘到了我的耳际。

万盛城区是个小盆地,周边群山拱卫,东南两向之山为大娄山余脉,尤为巍峨。最瞩目者当数黑山,主峰狮子槽海拔1973米,乃重庆直辖前全市最高峰。其次是南天门、梯子岩、猫头岩、龙头岩、棬子岭、凤凰山诸岭,纵横交错,迤逦连绵。而在城区附近,有一条较低的山脉——方家山,呈南北走向,长度约10公里,黑旗岩就位于方家山最南端。

黑旗岩东临箐溪沟,西俯万盛城区,南与刀子岩隔清溪河对峙,北与主脉方家山相连。海拔仅527米,但地形甚险,东、南、西三面是绝壁,北与方家山衔接处有一个大豁口,因此实为孤岭。特别是西面崖壁,长约150米,高约60米,刀劈斧削般笔直,堪称天工之作。

在万盛,黑旗岩是一个地标性的存在。但人们一直未弄清楚它的名字,有的说叫黑旗岩,有的说叫黑麒岩。

据1984年编印的《南桐矿区地名录》(万盛经开区以前称南桐矿区)载:“解放前在山岩顶上建有一寺庙,传说某元宵节时,灯上写有‘插旗庙’几字,又因山岩呈黑色,故名。”又有一种说法是,此岩清代曾建有寨堡,插过黑色旗帜,所以称黑旗岩。后来山寨毁弃,修了一座观音庙,民间称作“插旗寺”。黑旗岩到底是因寨插黑旗而得名,还是因寺庙挂灯而得名,莫衷一是。

而据万盛已故文史专家孙龙英提供的资料,“黑旗岩”应为“黑麒岩”,指山形似黑色的麒麟,有他搜集的两首当地民谣为证。一首是:“一碗水不流,活龙奔下箐溪沟,二龙抢宝腰子口,黑麒老猫望水流。”另一首是:“一碗水,水不流,活龙掉下箐溪沟,老猫就把黑麒撵,双狮解带两河口,美女晒羞阳春沟。”其中,一碗水、活龙(嘴)、箐溪沟、腰子口、老猫(猫头岩)、双狮、两河口、美女晒羞、阳春沟,均为当地的小地名。

笔者认可这个说法,此山实际上名为“黑麒岩”。两首民谣都将“黑麒”与“老猫(猫头岩)”这两种动物进行对举,说明最初人们是将此山称作“黑麒岩”的。后人不察,改为“黑旗岩”,读音虽未变,意思却大相径庭。

翻阅史料可知,在宋代,黑旗岩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黑崖(岩)岭”。

渝南黔北山高谷深,唐宋时期,这一带生活的土著叫“南平僚(读lǎo)”。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朝廷为加强对南平僚的控制,以今万盛境为中心,设置溱州,下辖荣懿、扶欢等县。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溱州南平僚梁承秀、李光吉、王兖(一作王衮)三族公然与官府对抗,拒纳赋税,包庇藏匿亡命之徒,并袭击巡察的官军,朝廷派夔州路转运使孙构、判官张诜率兵讨伐。“构自督官军及黔中兵击其后,斩承秀,入讨二族,火其居。余众保黑崖岭,黔兵从间道夜噪而进,光吉坠崖死,兖自缚降。”(宋史·孙构传)。李光吉坠死的黑崖岭,应是今黑旗岩。荣懿治所在今万盛城区两河口附近,黑旗岩距两河口不过数里,且地形绝险,又有溶洞及水源保障(近现代因山脚采煤而干涸),便于土著势力踞守。

李光吉当时是否在黑旗岩筑寨,不得而知。如今,黑旗岩残留有一段长约20米、高约3米的寨墙,还有一个寨门,由厚实硕大的石灰石砌筑。根据其规模、形制、材质分析,应是清代修筑的寨堡。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1862年),石达开的太平军转徙于湘、鄂、川、黔一带,曾三过万盛场,大肆劫掠杀戮,“乡人皆入寨自保”。黑旗岩、刀子岩等绝壁险崖,被当地人作为避险之地,筑寨守卫。刀子岩有块《天全寨碑》,记载了当时情况:“同治元年春,发匪凭临,乡之人暂避于斯,而贼数四攻围,不能取胜,始知此岩乃大可恃也……”惜黑旗岩无相关碑碣传世,仅遗下一段残垣断壁。

攀上黑旗岩,我抚摸着已漫漶斑驳的寨墙,不由喟叹当年民生之艰难、筑寨之不易。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年间,万盛一带战事不断、兵连祸接,人民困苦不堪,一遇兵匪来犯,呼天无路,哭地无门,只能靠筑寨自保。而在绝壁上修筑寨堡岂是易事?这一块块重逾两三百斤的石头,要从陡峭的山崖下开凿、搬运上来,不知耗费了多少民力血汗。

兵燹过后,人们开始在黑旗岩修建庙宇,祈求神灵保佑。最初修建的只是一座小小的观音庙(后称插旗寺),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音庙大约修于清末或民国初年,为尼姑庵,后此庙被毁。上世纪80年代,信众集资修复了观音堂和玉皇殿。1993年,官方正式批准黑旗岩为公开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时任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方丈惟贤法师(1920~2013年)特将黑旗岩改名为妙音山,寺庙定名为紫竹寺。

惟贤法师赐名妙音山与紫竹寺,应有其深意。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那里有紫竹林,据说观音菩萨常在紫竹林中说法。她的佛法妙音与慈悲大德,穿越千山万水,终于来到黑旗岩,化作缕缕梵音,在万盛山水烟岚中缭绕不息。

近年来,紫竹寺新修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上山公路也拓展一新,寺院规制渐趋完备,在百丈绝壁的衬托下,颇有名刹气度,成为当地民众观光、休闲、礼佛的好去处。“紫竹梵音”还被评选为“万盛十二景”之一。

秋风吹来,山影迢递。蓝天白云下,黑旗岩矗立的身躯,像一面巨大的墨玉,温润着溱州盛城,守护着万家烟火与平安喜乐。
编辑 李学东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