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传承佳音 重庆举行“南风清音”古琴音乐会
07-01 13:09
3000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曲熟悉的旋律都能感动你,让你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让你在琴声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6月30日,南山夫子祠联合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南山琴社,在南山奏响“南风清音”古琴雅集音乐会。以琴会友、以艺传心,通过古琴艺术的沉浸式体验,唤醒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古琴,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韵,其深沉、中正、淡远的音色清楚地彰显着它的中国身份。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承载着数千年华夏文明。古琴,又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是包含丰富历史信息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更是具有超强可塑性和承载力的文化符号。

6月30日下午,活动在南山夫子祠举行,该场所依托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原黄山小学)而建。“这次音乐会取名‘南风清音’,源自《诗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寓意以和煦南风润泽心灵,以清雅琴音涤荡尘嚣。”南山夫子祠管委会会长纵铎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文载道,以乐化人。古琴始于伏羲,制于舜帝,成于文武王,而东汉白虎观会议确定古琴为文教之一。琴者禁也心也,有着正人心教化天下的积极意义,天下雅士君子弦歌不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一处“教化修身”的文化净土,活动通过琴曲演绎,让参与者感悟“琴以载道”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传统美学的深层共鸣。



活动现场以琴音为媒,结合古琴演奏、舞蹈、茶艺等多元形式,以“礼乐相成”为脉络,分三个篇章展开,体现古琴“修身养性、教化人心”。精心编排的12个节目,每曲辅以背景解说内涵。如开场合奏《仙翁操》杨孟润、唐卿云曲调古朴,寓意仙人超逸,为雅集定下空灵基调;独奏《良宵引》陈焱月夜幽思之曲,表达文人闲适情怀,引人入静;操琴《鸥鹭忘机》胡怡平,刘瑛辅以茶道表演,表现忘我之境。



压轴登场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兰滇军,一曲《潇湘水云》,琴音清幽,琴韵如细雨,现场听众如痴如醉,留在听众心头的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惊叹,更有一份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与自豪。现场听众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位置,焕发新的生机。

南山夫子祠管委会监院胡焱在心得分享环节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言志、画寄情,而音乐也是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琴声和雅、清淡,能让人沉静下来观照内心、观照自然,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核心,强调人格塑造需经历诗歌启迪、礼制规范、音乐升华三个阶段。构成儒家"诗教﹣礼教﹣乐教"三位一体的修养体系,旨在培养内外兼修的君子人格,可见“乐教”的重要性。

音乐会结束时,大家仍然沉浸在琴声中,为中国古乐的意境与传统文化魅力所折服。“古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纵铎表示,音乐会给听众众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震撼,同时也弘扬古琴艺术,传承传统文化。他希望经过一批古琴艺术家及爱好者的努力,继承、保护和发展古琴艺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张玢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