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看传承人秀技艺 800余件瑰宝超亮眼 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在渝举行
09-15 19:12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王尊
9月15日至17日,以 “守护长江文脉 传承千年匠心” 为主题的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长江流域 12 个省(区、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作为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协同机制的重点项目,与2025长江文明论坛同期开展,通过协同会商、推介展示、精品展览三大核心板块,为公众呈现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体验的非遗盛宴,共同见证了长江文化的璀璨与传承。



协同共商聚合力 共探非遗保护新路径

9月15日上午,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协同机制会商会率先召开。来自长江流域13省(区、市)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非遗保护中心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非遗保护传承的地方实践经验、协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深度研讨。

会上,各省(区、市)代表分享了各自在非遗活态传承、传承人培育、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打破地域壁垒、整合资源优势,进一步凝聚长江流域非遗保护的整体合力,为提升流域内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非遗旅游地图覆盖104项非遗代表项目

下午的长江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介会上,来自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的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依次登台,全面展示各保护区在区域性整体保护中的成果与经验。

从浙江的吴越文化生态保护,到安徽徽州文化的活态传承,再到重庆巴渝文化的创新发展,各保护区通过案例分享、影像呈现等方式,让现场观众深刻领略到长江流域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



现场还发布了“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该地图由长江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联合13省(区、市)共同制作,整体覆盖24个城市、52个非遗与旅游融合点位、10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地图封面采用国家级非遗“夏布织造技艺”,尽显古朴文化质感;正面以长江流域图为底,细腻勾勒出青海塔尔寺、重庆洪崖洞、湖北黄鹤楼等13省(区、市)地标建筑,并清晰标注各融合点位的名称、地址及可体验非遗项目;背面则如同 “非遗集中展厅”,每省精选8项非遗项目,辅以图片与简介,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尽览西藏唐卡、四川蜀锦、云南扎染、安徽传统制茶技艺等非遗瑰宝的深厚底蕴。

据介绍,该地图不仅是一份文旅导览工具,更探索了“非遗 + 旅游”“非遗 + 消费”的全新模式,为长江经济带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引导大众循着长江水亲近非遗、体验传统。



40余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作为本次活动的 “重头戏”,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于9月15日至17日,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三楼序厅向市民开放,是重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非遗展览。

展览布展面积达1100平方米,展线长160米,汇聚了长江流域13省(区、市)的10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59项)、800余件展品,更邀请40余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以 “静态展品 + 活态传承” 相结合的方式,让市民 “零距离” 感受千年非遗的温度与魅力。

在展览现场,各省(区、市)展区特色鲜明,青海的热贡艺术色彩绚丽,唐卡、壁画等作品尽显雪域文化神韵;云南白族扎染的清新蓝白、贵州苗族银饰的璀璨光芒,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四川蜀锦、重庆荣昌陶器、湖北楚式漆器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展品与传承人现场演示,生动还原传统工艺的精湛流程;上海绒绣、江苏宜兴紫砂、浙江龙泉青瓷等则呈现出非遗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其中,重庆展区尤为亮眼,精选 38 项非遗代表性项目、300 余件展品,涵盖蜀绣、大足石雕、荣昌夏布等 10 项国家级非遗,以及黄杨木雕刻、合川峡砚等 10 项市级非遗,全方位展现巴渝非遗的独特风采。

此次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既是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更是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协同会商凝聚共识、推介展示搭建平台、精品展览普及文化,活动不仅让长江文脉在交流中得以传承,更让千年匠心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为长江文化的弘扬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王尊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张浩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