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会观察|2秒检测1200个灯珠 重庆制造业的智造底气  
09-08 11:28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廖平
2025智博会,赛力斯及其生态链伙伴,占据了国博中心整个N5馆,他们甚至把一些机器设备搬到展馆,专门搭建了一个赛力斯智能制造展区。参观的普通市民可以在这里看到,赛力斯是如何造车的,这个过程中又采用了哪些人工智能先进技术。
记者采访智博会发现,人工智能在我市的制造业中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AI+制造”正在成为重庆制造业能级跃升的重要途径。
 
人工智能如何造车?赛力斯将工厂搬到智博会

“请大家排好队,我们每次进去的人数有限。”在赛力斯智能制造展区,厂方专门搭建了一间封闭的房间,用来展示赛力斯的数字化工厂。参观的市民们排起长队等候参观。

记者进去之后,发现这是个360度投影的房间,四周的墙壁上展示着焊接工序机器人自动焊接的场景。参观者会发现,随着自己的移动,视角会发生变化,仿佛亲临现场。

大多数人都是进去看个热闹,但业内人士却能说出智能制造的门道。现场的赛力斯智能制造工程师陈兵介绍说,“我们整个工厂焊接有3000多台机器人,每个焊点的要求不一样,每个焊点的工艺参数也不同,如果人工控制,工作量极大。但我们引入AI(人工智能)后,只要把质量要求和工艺要求提交给AI,它就会给你推荐工艺参数,技术员根据这个参数到现场对焊接机器人进行微调就行了。最终焊接的质量远超人工。”

赛力斯将智能制造设备搬到了智博会现场

记者在展区现场看到,赛力斯的多个制造环节都引入了人工智能。在一个展台上,摆放着一个后悬架,悬架上方架着摄像头。陈兵介绍说,悬架上有左右两根连接臂,外观长得一样,但又不能上反了,靠人工检测既慢又容易出错,这时候悬架上方的两个摄像头就承担了检测任务,拍下照片,后台进行分析,一秒钟就出结果,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在另一个展台,是展示冲压零部件的质量检测。以前全靠人工肉眼,现在通过高分辨率相机配合定制光源和3D激光扫描技术,将拍下的照片和扫描的数据传到后台,AI自动分析零部件的状态,若发现有缺陷,会在结果中显示出来,并在图片中圈出损伤部位,可以达到±0.01毫米公差的检测精度,同时通过智能联控,把有缺陷的零部件分拣出来。

还有一个展台,展示的是自动涂胶工序。车身涂胶如果出现缺陷,会导致车身密封性及强度降低,后果严重。在引入三维视觉与人工智能后,可以对涂胶过程进行精准监控。用激光线条投射在胶条上,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捕捉激光的反射图像,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这些图像,系统可以精确计算出胶条的尺寸和形状,其测量精度可达±0.1毫米。如果有缺陷可以瞬间识别,并联动涂胶机器人执行补胶,无需后续补胶,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

陈兵还举了两个例子。汽车的底盘上有100多个螺丝,以前需要两个工人一个个去检查螺丝有没有装完。但引入AI系统之后,只需要对底盘拍一张照片,AI将照片跟螺丝全部装完的底盘照片进行对比,马上就能分析出有没有遗漏。这个过程只需要一秒钟,毫不干扰正常流程。而问界M9的大灯里有1200多颗灯珠,依靠人工根本无法分辨有没有损坏的灯珠,但通过AI只需要两秒钟就能对1200多颗灯珠的发光状态进行识别,从而判断是否有灯珠损坏。

赛力斯智能制造部部长助理杨桃告诉记者,在赛力斯超级工厂,设置了1000多个人工智能设备,将关键的质量过程都包含在内。正是这些AI设备快速精准的检测和控制,才能达到最快30秒下线一台汽车的制造速度。
 
人工智能有何优势?天枢大模型眼明脑灵腿快

走进国博中心N6馆,长安汽车同样占据了整整一个馆一万平米面积。9月5日,长安汽车在这里正式发布其全新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在N6馆,有相当大的面积在展示天枢智能产品,有天枢座舱、天枢智驾、天枢底盘。据长安汽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天枢智能主要特点就是应用人工智能,让汽车“眼明、脑灵、腿快”。比如长安广泛应用激光雷达精确识别,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摄像头多路同看,并全面融合自主开发的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让车辆无盲区死角。让车辆每天通过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自主学习,不仅能识别各种施工路牌,像老司机般理解并学习“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让避险策略越用越老练,让车辆越来越聪明。

长安数智工厂

在智博会上,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CISDigital AI金睛”入选重庆市首批30个工业智能体。该“火眼金睛”智能体结合智能相机与深度学习算法,可实现原料筛分、火焰识别、压轧控制等多种功能,覆盖钢铁冶金生产全流程的100余个应用场景。中冶赛迪信息机器视觉产品部部长庞殊杨说:“传统的方法是工人戴着护目镜,直视1500℃、1600℃的火焰,现在我们用摄像头替代人眼,用AI算法替代人脑,可以极大提高准确率至99%以上。”

重庆青山工业副总工程师廖正高也在智博会上分享了青山工业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他说,青山在转型过程中,建设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大模型,形成了“AI+研发+制造”的模式。在这个大模型中,建立了企业办公智能问答服务,打造了重庆青山数字人——小青,提高知识获取效率。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研发仿真设计,提升了研发效率。自主开发电驱动产品仿真寻优算法,嵌入专业电路设计工具,训练适用于全产品谱系的EMC算法模型,每分钟迭代超过100次,流程自动化率提升到80%,验证效率提升3倍,精确度提升20%。

重庆是制造业重镇,制造融合人工智能的浪潮已扩展至更广阔的空间领域。在智博会上记者看到,在低空经济赛道,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合,擘画出全新的产业图景。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成功开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研大模型”,将无人机研发周期缩短40%,其AI智控氢动力无人机创下9小时续航纪录;驼航科技、翼动科技等企业积极构建低空智能飞行模型,推出的“驼峰”“黑刺”等无人机产品,在特种物流、空中巡检等领域形成显著的AI赋能优势。
  
人工智能如何布设?华为为重庆制造持续赋能

在2025智博会期间,举行了华为中国行2025·重庆AI+制造行业大会。在重庆的制造业转型道路上,华为的赋能可谓至关重要。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罗蔺就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华为公司及生态圈的企业在AI+制造领域给予了重庆大力的支持,双方合作基础深厚,合作的前景广阔,比如持续为赛力斯、阿维塔、深蓝等重庆造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力赋能。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总经理杨萍介绍了华为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重庆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他说,以长安汽车的柔性产线为例,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丰富,新车型不断推出,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车企为了实现大规模的客户定制,要打通从客户订单到研发工艺,再到生产制造的三个链路,实现数据的同源共享。华为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助力长安渝北工厂打通了这三大流程,实现了深蓝、启源、阿维塔三个不同品牌的超过7000种配置的车型,在同一个生产线上混线生产,快速交付。而按照之前的模式,许多环节都需要人工处理和转换,最多支持不到200种车型的选配。

华为中国行2025·重庆AI+制造行业大会

杨萍介绍说,在车企的研发领域,华为联合广汽发布了行业首个数字化研发平台,帮助广汽新车型的研发时间,从原来的36个月缩短到18个月。在家电领域,华为联合美的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线下家电计算中心,实现包括客服场景智能化等升级。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经理吴克志告诉记者,“我们是华为全球智能制造的一个样板点,整个工厂是基于华为‘一朵云’构建。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工厂产量逐渐提升以来,目前生产的有效车型配置已经超过1500种,客户需要这么多配置,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订单的指令。那么如何去响应这些订单?靠原来的信息流的方式,时延和问题解决的反馈的速度完全不够。我们新工厂解决了制造过程的控制和整个业务链的信息传递的问题。”

那么华为在整个阿维塔工厂的生产线上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呢?华为重庆政企业务总经理石岩告诉记者,华为深度参与了阿维塔工厂的数智化建设。“第一是结合华为在数智化转型这么多年的方法论,帮助阿维塔实现了流程的数智化。另外一方面,我们部署了一个高可靠的云底座,一个统一规划的生产网,基于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的一个数据平台,在‘一云一网一平台’的架构支持下,帮助这些自动化的设备实现了脱胎换骨。”

在这次华为中国行2025·重庆AI+制造行业大会上,赛力斯超级工厂成为华为在西南地区首个智慧园区全球样板点。赛力斯问界BG制造部部长范锐强表示,赛力斯目前构建了先进的智能制造的体系,未来AI场景落地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赛力斯超级工厂是一个全场景的智慧园区,里面的建模量达到了90万立方,整个信息的响应在400毫秒以内,有4.5万个质量布控点,包括1000个AI视觉点位。“我们在和华为合作里,对于品控方面做了严格要求。”

重庆市经信委总工程师林耕在大会上对智能制造趋势及政策进行解读。他谈到,重庆制定了“天工焕新”行动计划,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天工焕新”行动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个阶段即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第二阶段是到2029年,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成效明显,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均得到显著的一个提升。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杨圣泉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