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 | 重庆“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规划12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48万人
10-10 21:13 新重庆-重庆晨报 记者 陈军
10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六场,聚焦人社工作成效。“十四五”时期,重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人才引育赋能,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五年共促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48万人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谢礼国说,“十四五”以来,全市人社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力“扩就业促增收、聚人才强技能、抓改革增效能、防风险促和谐”,人社事业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全市“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规划12项主要指标已超额完成。

——五年来,我市千方百计添举措,让就业更顺心。我们持续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出台了重庆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推出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6方面19条硬核举措,持续稳就业、扩就业,五年共促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48万人,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均保持在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5.4%,低于5.5%的预期目标。

我市持续助企纾困稳岗扩岗,构建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缓、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等全链条的支持体系,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40亿元,发放“稳岗贷”等低利率政策性贷款600亿,创新设立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为企业“减负”、为创业者“撑腰”,就业基本盘更加稳定。

我市持续帮扶重点群体,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推出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家门口”就业服务网,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促进64万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794.5万农民工“愿就尽就”,81.7万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

——五年来,我市织密扎牢安全网,让社保更暖心。我市全面深化重点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做大第一支柱,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重大改革平稳实施;做强第二支柱,职业年金、企业年金规模不断扩大;做实第三支柱,作为先行城市推进个人养老金试点,覆盖近500万人。

我市全域促进参保扩面,实施扩面提质专项行动,通过数据找人,推动精准扩面,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633万、664万和677万人,职工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结构比由“十三五”末的51:49优化为59:41,更多人选择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职工养老保险。在全国首批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覆盖11家平台企业、88万人,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有了自己的“专属保险”。

我市全面强化待遇保障,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达到1.71万亿,连续调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49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较“十三五”末增长52%,惠及397万人。

我市全心优化经办服务,上线“参保直通车”“乐享退休”“工伤无忧”等应用场景,推出养老待遇资格无感认证服务,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3670万人,“一卡通”应用场景达到266个,社保卡实现一卡通用、通游、通购、通享。

——五年来,我市聚势赋能促发展,让人才更安心。我市拓展渠道精准引才,迭代升级引才政策,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百万人才兴重庆”等活动,每年引育卓越工程师1万名以上,博士后连续4年招收人数保持在1000人以上。

我市深化改革精心育才,实施“满天星”软件人才、乡村人才“五万计划”等专项,探索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创新建立“目录+计分”双通道人才评价机制,通过系统自动赋码,人才可获得相应类别服务。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0万,较“十三五”末增长18%;高技能人才增至179.5万,较“十三五”末增长72%,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2%、一直保持西部领先。

我市优化服务精诚留才,开发“渝才荟”数字应用,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提供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等多项服务,让人才服务“有感”、创业“无忧”。

——五年来,我市用情用力促和谐,让工作更舒心。在工资分配上,最低工资第一档、第二档每月分别达2330元、220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30%,劳动者“获得感”更强了。

在权益维护上,特殊工时审批管理服务改革更加务实高效、便民惠企,治理欠薪综合改革在全市推行,从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处置化解等方面齐抓共管,劳动者“安全感”更足了。

在矛盾化解上,新就业形态“一站式”纠纷调解中心覆盖所有区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年均保持在99%以上,为12.6万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15.56亿元,劳动者“焦虑感”更少了。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展望“十五五”,我市将锚定全市“六区一高地”建设,积极谋划和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如何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创业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夕明说,重庆人力社保部门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措施,从资助、招收、培养、管理、服务、平台等六个方面发力,全方位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创业。

五年来,重庆连续4年招收人数保持在1000人以上,较2020年增长了68%。近三年,每年申请获得国家三大基金近800项,争取经费近2亿元左右。近两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博士后参与项目有34项,占91%。博士后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出站留渝率由2020年的80%,提升到了现在的90%。

通过为博士来渝“搭台子”,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采取“能设尽设”等措施,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重庆全市博士后科研站增至590个,较2020年增长40%。通过设立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研究项目特别资助等博士后资助项目,相关部门给予最高60万元/人资助,并根据科研项目情况给予5-30万元项目经费。重庆畅通博士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进站1年可申报副高级职称,出站最快1年可申报正高级职称。
 
此外,市人力社保部门还加大了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连续5年实施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累计资助项目517个,有力地促进了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带动留创企业快速发展。

如何培养技能人才 服务全市产业发展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苏静说,重庆技能健儿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取得了7金4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金牌和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居西部第一。“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巴渝工匠”培育计划为牵引,以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为契机,全力培育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的巴渝工匠队伍。


通过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市技工教育专业与全市重点产业的匹配度达到86%,每年为重庆先进制造业、现代生活服务业等输送高技能人才10万余人。按照“产业岗位+职业培训+等级评价+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评就”技能生态链。我市先后建成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五年来,免费开展技能培训150万人次。通过健全以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200万人次获得等级证书,191名技能人才获评特级、首席技师。另外,我市成功将“火锅料理师”申报为国家职业工种,助力重庆特色产业发展。


重庆通过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技能认证中心,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技能合作关系,开发新能源汽车维修等30个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1万余名。

人社部门如何推动社保经办服务便民利民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胡京说,目前,全市基本形成多渠道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社保服务体系。在线上,群众可在“渝快办”办理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等118项服务事项,实现“一点登录、全网通办”。在线下,市区两级社保经办机构全面推行“一窗综办”服务模式。此外,群众还可在全市4250个银行网点、2273个社保卡服务网点办理相关业务。

在打造多元场景“智能办”方面,我市先后创新打造“参保直通车”“乐享退休”“工伤无忧”等智慧应用场景,完成22项参保管理类、23项养老待遇类、18项工伤待遇类业务精准画像和智能推送,个性化对接群众办事需求,推进“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通过打造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服务体系,年提供认证服务2000余万人次,符合条件领待人员无需操作,在静默状态下就能完成认证,有效提升退休人员服务体验。我市还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至266个,实现就医购药“一卡通用”、轨道公交“一卡通乘”。

人社部门在探索跨省域合作方面有何创新举措
 
谢礼国说,“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探索“优不优”,推动人社领域各要素区域协同,将国家战略的美好愿景变为民生改善的幸福图景,比如坚持“小切口、大场景”的服务理念,深化川渝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建设,协同出台社保卡一卡通条例,通过资源整合、服务集成、数据贯通,实现川渝两地社保卡申领等10项业务互办、服务事项“一卡通办”,两地群众凭社保卡在川渝80个景区可以实现“一卡通游”,在208家图书馆可以“一卡通阅”,在交通和购物领域“一卡通行”“一卡通购”,使社保卡真正成为民生服务的“贴心卡”、社会生活的“便捷卡”。

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我市推动实现川渝养老、失业保险关系转移定期结算、全程网办、“零材料”办理,办理时间由“十三五”的45个工作日,缩短为现在的单笔业务最快当天即可办结;通过打造跨省市社银合作体系,川渝1028个银行网点实现社保业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持续拓展“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两地群众实现“就近办”“多点可办”。

此外,我市聚焦就业创业、社保经办、人才流动等高频服务事项,推出了招聘求职“一点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近认”等五件大事,打造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协同认”、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两地认”等十件实事,推动44项人社川渝通办事项全部网上申办,累计服务两地群众221万人次,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

重庆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方面有何举措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李林峰说,“十四五”以来,我市重点从政策扶持、岗位供给、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千方百计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超200万人。

五年来,重庆坚持围绕大局、因势而变,及时出台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形成叠加效应。扶持企业稳岗,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给予每人1万元的社会保险补贴。助力个人求职,对到12个县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3000元的就业补贴。支持创新创业,对首次在渝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高8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提供个人最高50万元、企业最高6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累计为青年发放各类就业补贴资金超50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80亿,在复杂环境中帮助超100万人端稳工作饭碗。

通过聚焦公共部门岗位,实施万名大学生基层就业行动,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岗位超18万个。聚焦市场化岗位,实施百日千万招聘等专项行动,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3万余场,筹集就业岗位超500万个。聚焦见习岗位,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等,开发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见习岗位超50万个。

另外,我市围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将全方位服务保障贯穿始终。强化就业指导,在每个区县建立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零工市场,为每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配备就业服务人员,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宣传、求职指导、岗位推荐。强化生活保障,实施安居工程行动,推出一个月免费短住、租房租金折扣等优惠措施,开展“青春之约”“渝见·会聚良缘”等交友活动,力争每年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持续将重庆打造为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
 
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孙承豪说,根据人社部等八部委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重庆出台了1个实施意见、3个配套文件、N个单项措施,从平等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等方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了规制。同时,推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引导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书面协议,促进平台企业合规用工。

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零工市场(驿站)140余个,就近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大力引导参保,目前全市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累计达223万人。2022年7月,在7家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今年又扩大到11家,累计已有88万人参保,1万余人次享受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同时,完善劳动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处理劳动纠纷。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41个,处理各类劳动纠纷2700余件,有效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重庆出台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有何成效
 
谢礼国说,重庆市有农民工794.5万。在“十四五”期间,随着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留在本地好、照顾老和小”成为越来越多老乡的选择。目前,我市农民工在市内就业占比已从“十三五”末的64%提高至目前的68%。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今年初就专门出台了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其目的就是推动更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好就业、就好业。人社部门主动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用工需求,大力挖掘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岗位,为农民工提供就业的机会。“十四五”期间,我们每年归集发布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近100万个,举办招聘活动3000余场次,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

在“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向吸纳农民工就业的用人单位发放补贴47亿元,并结合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积极开展诸如“开州金厨”“云阳面工”“合川玻璃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例如,开州区组织农民工参加“开州金厨”厨师培训,促进2.5万人就业。“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训农民工49万人次,打造了一批“渝字号”劳务品牌。我市连续18年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举办“重庆农民工日”活动,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我们连续5年在春节前后开展“春暖农民工”专项活动,让广大农民工朋友“求职不必往外走、就业就在家门口”。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学东
主编 廖平
审核 胡钊钦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重庆晨报原创稿件,请联系重庆晨报获取授权。
回到顶部
回到顶部